上周由山水比德主办的「重庆·重构」新山水沙龙非常的精彩,mooool作为受邀媒体参加,在此截取了部分类容奉上,沙龙精彩类容以及完整版视频回顾请关注山水比德公众号。

 

 

孙虎先生在谈“场所精神”时认为当下的场所丧失了“话语权”,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当下被普遍提及的“同质化现象太严重”。并对“同质化”做了阐述,“同质化”表现为空间同质化,空间批量生产、空间碎片化、空间意义丧失等。孙虎先生对此现象的原因也给出了解答,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场所集体失语”。要让“场所精神”回归,在面对被割裂了的现场,景观就必须重构场地上各种元素的关系,完成缝合的任务。

提出空间“重构”与“缝合”等关键词。

 

重庆的千江凌云就是场所精神回归最好的案例之一,并引用王的“观山之法”来演绎场所,实践了重庆观山记。

 

山有动观,意味着你被邀请进入一个充满喜悦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构成是沒有中心的,是一步一景的流动
他甚至沒有固定的形象,迎接你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讶异
山穷水复,柳暗花明,应接不暇

 

千江凌云这个项目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我们的景观与建筑是融为一体的,甚至会让人产生疑惑景观到底做了哪些部分。有此疑惑我们感到很高兴,说明它成功了,因为它分不出景观和建筑的界线,是一气呵成,并与场地完全融为一体,相互成全的,有此它才构成了场地的精神。

 

1千江凌云的这块地为什么会如此设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场所?

 

重庆是山城地貌,图一是场地的原生与平衡,而项目的开发不可规避地导致现场原生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割裂,就呈现出图二这一张,建筑与山体是并置的状态,而场地给了我们重塑的机会。

原生与平衡

 

割裂与并置

 

我们的概念——看见山,就是重构场地,解决山体与建筑并置与割裂的状态,模拟重庆山城的原生与平衡。在我们的设计中我们希望建筑是从山里生长出来的,而建筑、空间以及场地三者是完全融合的。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入口这样一个大的立面,完成了场地的缝合。

㓎入与缝合

 

2在完成场地大框架的重构与缝合之后,如何再进入更深层次的缝合?

项目给出了精神缝合和细节缝合的实践,精神缝合——重拾场地的城市记忆;细节缝合——寻找场地的原本记忆并以现代的语言保留;只有多层次的缝合才能让场地即使面貌被改变也不会失去其灵魂。

 

原有的山体被解剖之后,我们希望在场地面貌被改变了的空间里仍然能保留它在城市里的记忆,比如山城的记忆,“重山重水”的地貌体验。

从原始地形到建筑介入,再到景观的融入,置入景观路径的转换,然后场地下凹,形成峡谷,这个过程是一层一层的叠加、重构。

在细节缝合的实践中,我们寻找到场地原有的材料肌理——叠岩,我们希望在场地中能有所体现。以一种现代的语言来保留场地本身的记忆。

在项目中多处运用了现代的材料与模拟自然岩石肌理的石材,光洁与粗糙质感的碰撞,比如入口这片裸露出来的叠水景墙就包裹在现代简洁语言的框体之下,模拟原有自然的岩石结合瀑布叠水形成迎合状的入口景观。

 

3如何以导演的身份来组织体验动线?

从象征着《桃花源记》里“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山门进入,看到飞瀑,再穿越峡谷,又豁然开朗,看见城市风光,再回头看到我们的建筑。它是一个看江——观瀑——赏石——望山——览天光云影——见人生这么一个戏剧性的过程,每一个转折都与场所、与城市、与空间有关系,通过不同空间的设计,整个过程就是导演的一次精心策划。

 

项目的场所精神才是设计的核心,有场所精神的设计才是最有特色的、拥有有自己独特气质的设计。而场所精神早已写好剧本,景观设计不过是剧本的导演——孙虎

 

每位大师都会形成自己完善的一套设计观点,孙虎先生从“重构”与“缝合”的角度来看待设计,重塑场地的话语权。以千江凌云的设计为例重新为我们解读,让我们对“场所精神”有了更深刻和落地的理解,也对我心中一直以来的诸多疑惑: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是解决问题还是适应问题?景观应该以何种方式介入?都说中国城市在发展中丢失了灵魂,是怎么丢的?该如何重拾?什么才是活着的景观等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图片:山水比德 
文案:mooool 
总编辑:陈科君
文章根据孙虎先生在「重庆·重构」新山水沙龙的分享,截取片段进行二次编辑整理,再次感谢孙虎先生带来设计观点的生动分享。

 


3 Comments

  1. 设计师往往会为自己做的东西去用美好的语言去描述包装,但多数会弄巧反拙。因为灵感来的最初现的那一刻,终无法用文字去描述,阐述…….忽略文字的道道上,此方案确实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众多其他类似的项目,看来也只是走在模仿它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