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观易语第四期——“场地没有问题,只有机遇”,本次访谈我们邀请到WEi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陈巍先生及大观景观主持设计师 杨晓青先生,与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景观师 俞昌斌先生畅以深度对话形式倾听设计声音。

本次访谈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展开,剖析设计本质,不断的向更多人传达设计的故事与思考。

 

▽视频 Video

 

以下内容根据三位老师现场对话内容整理

访谈内容:

            • 学习LA前后的阶段
            • TLS生涯
            • 创业生涯

 

 

1.
学习LA前后阶段

俞昌斌:你是非本专业转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专业,你是如何喜欢上这个专业的?

陈巍:这个原因其实可以说小时候就埋下了种子,父母比较重视对于我艺术爱好方面的培养,我小时候学习过素描、速写,也因此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观察和描绘身边有趣的事物,算是为后来的择业埋下了伏笔。后来大学选专业时候也是迷迷糊糊报了电气自动化的专业,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大四时无意中在图书馆里接触到了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报考了景观专业的研究生。后来出国后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教育非常鼓励转专业跨专业,所以我们当时的同学专业背景也是五花八门的。老师授课从不做任何形式上的示范,只通过口述来教学,所以后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我个人而言,基于小时候画画经历以及工科训练,培养了我对于细节的把控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设计中使我具备了比较好的推演能力,这个背景也是形成我做项目一些独特方式的原因吧。

 

俞昌斌: 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美国的大学专业之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专业?对比今年高考说同济土木崩盘、东南建筑系崩盘,你在美国怎么看这个专业的?你对当前中国学习风景园林、景观、环艺专业的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陈巍:其实在国外来说,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个兴趣导向的学科比如说当时我们班上有一位60多岁的同学,已经在其它专业退休了,出于兴趣又来攻读景观专业。就工作前景而言,如果你是人才,一定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不过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确实不需要这么多人,我觉得我们国内未来也会转变为兴趣使然的一个专业。

 

俞昌斌: 老杨对这个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杨晓青:据我了解,今年全国毕业生就有近1000万,在疫情背景下就业压力也是很大的,回到我们的专业角度,就是说这个产业如何发展,首先一个是学术,一个是实践。从学术上来说,目前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比如同济景观系大概就有30位老师,且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的可能还不止一两个方向。前不久一级学科取消了,但是其实研究类目没有改变,覆盖面更广了。以前景观是目的,现在是手段,通过景观去实现一个目标,其实在实践中,景观可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尺度从小到大都可以,现在我们在做很多项目诸如滨水空间、儿童友好设计、旧城改造、教育空间设计、城市微更新、可持续设计等,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可以介入进来一起配合,这样的话,我们的专业才有技术在,所以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多学科背景很重要,多了解一些东西,充实和拓展自己。

 

 

2.
TLS生涯

俞昌斌:你和Tom leader一起把TLS做得在中国从默默无闻到大放异彩,你总结一下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如何在与国际一线大公司的PK中脱颖而出?秘诀是什么?

陈巍:首先是没有秘诀的,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我们对场地的解读,以及设计的呈现。每一个场地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不管是限制条件,还是优势条件,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机遇。设计思路取决于我们以什么视角去看。我们坚持以这种机遇的观念去解读每一个场地,从场地特征出发,找到切入点,并在后期设计中始终围绕着这个点讲故事,这样设计才能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所以我认为找到项目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

 

俞昌斌: TLS近几年规划的项目设计理念中,对中国文化的提取运用非常精彩,那么想请教一下对目标项目文化提取,一般会如何入手?

陈巍:就像看病一样,中医先切脉,西医先查体。设计师面对场地,首先是看场地的文脉,查查场地历史,汲取灵感。很多时候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关注。比如做苏州狮山公园时,灵感就来自于当时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做雄安启动区城市设计时,我会把自己假设成一个未来雄安的打工人,然后去思考在城市生活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再把这些都投射到对雄安这座新城的美好宿愿中。我儿时在部队大院长大,对邻里互助印象深刻,以此得到启发,雄安是一座未来之城,对于居民来说,未来就是让人生活的更加幸福,我把这些记忆里我认为幸福的共性元素提取出来,与属于雄安的二十四节气进行了结合,得到了故事主线。每一个项目都不一样,灵感的来源也不同,所以我也很期待做不一样的项目,每次都能学习到新的东西。

 

俞昌斌:做了这么多项目,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两个小故事,比如一次通宵赶图的经验。

陈巍: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但是大概能想到一些画面感,就拿项目来说,当时去爬上狮山山顶的一瞬间,突然看到整个苏州新区在脚底下的感觉,很震撼。还有包括雄安新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白洋淀坐船时的样子,他是一个万亩荷塘,身临其境时能体会到这种令人惊艳的感觉。

 

俞昌斌: 是否可以谈谈Tom Leader这个人?我见过几次,很帅,他的优点是什么?

陈巍:Tom确实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了,我毕业之后第一个工作就是在Tom这边,直到后来自己出来创业他也非常理解,毕竟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追求。

 

 

3.
创业生涯

俞昌斌:关于你刚才说到的创业,你自己的创业理想大概是什么?你未来的人生职业规划又是怎样的发展方向呢?

陈巍:我并没有长期的规划,只做了短期的规划,因为我个人比较随性,就像我从电气工程转到景观专业,包括我自己创业也是一样,就是希望能够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团队里,大家要相互尊重别人,想法要有所妥协,但是设计本身就有很多要妥协的东西了,比如业主的意见,所以作为设计师来说,肯定是更希望有更好的自我表达渠道(所以才会出来创业)。如果仅从当前发展的角度来看,肯定是留在TLS更顺一些。

杨晓青:其实我们这个专业我觉得专业度不是很深,但综合度特别高。我的理想是“体面的做设计,把设计做的体面些”,希望以后这种形式能够持续下去,在目前行业低迷的这种状态下,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地交流。比如说国内的景观设计专业名称很多,不同的学校、设计院体系、不同公司培养出来的设计师风格、表达形式、阐述项目的逻辑等都不一样,反之,国外的很多设计师,他们的方案表达表现反而差异没有那么大,这个问题让我很困惑,我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仅仅是教育体系和文化差异吗,这些问题可以聊一聊,有时候不一定能得到直接答案,但开放式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会引发思考,带来启发,这就是交流的价值。

陈巍:我觉得这个平台意义非常大,是一个很好的大家交流的场所,这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就像我刚才提到宾大的教育理念,它之所以把不同专业引进来,其实就是为了这个专业有新鲜的血液,觉得如果大家都是同样的方法训练,可能会造成同质化,行业也就比较难发展了。景观本来就是非常设计多元的行业,我建议就是多跟不同专业的人一起讨论,看看他们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有什么样的一个想法,或者他即便是从需求去谈,往往也能有启发。

国外其实已经把公众参与纳入到这个设计环节里了,政府如果修一个项目的话,社区代表都会参与讨论,他们大部分其实都不是景观设计师,他们是各类社会群体,但是不妨碍他们对于这个城市建设这个谏言献策,当然就是项目进度会慢一点。所以我觉得中国可能好多问题都是因为节奏太快导致的,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去改变,社会也需要去转型,政府、业主需要更多考虑社会的认可,而不是光自己内部交流,应该拓展一下,看看怎么能让社会大众更加重视和参与到我们行业。

 

 

.
总结

俞昌斌:那我们每个人就今天的会议用一句话来做一个总结。我觉得今天的讨论给我几个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安全与冒险,一个是政府直接的建设和开发商的代建,还有快与慢,我觉得这些对比和反差都体现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多元性!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吧。

杨晓青:现在正值盛夏,暑气难耐,行业却冰冷低迷,愿冷热能够抵消一些,希望我们的行业越来越好!

陈巍:我从项目的角度做一个总结吧,我觉得限制有时候也是创意的源泉,这个限制当然是各方面的场地的限制、行业的限制包括我们现在发展的限制,越是限制我觉得越要去突破,越要去找到创新的解决方法,没准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行业上一个台阶的时候。

 

 

 

访谈嘉宾

陈巍

WEi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 深圳坪山儿童公园

深圳坪山儿童公园位于坪山区碧岭街道沙湖社区,占地面积约5.7万平方米,南依马峦山风景区,社区生活成熟,自然风景优美。作为深圳首个自然主题儿童公园,公园以“大树学园”为核心设计主题,营建全市独一无二的野趣公园。大树学园润物细无声般的自然教育,将激发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怀及终身受益的自由探索精神。

 

 

俞昌斌

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景观师
景观教育家与作家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会员(No. 776049, International ASLA)

 

▽ 代表作品-南京溧水郭兴村·无想自然学校

▽ 代表作品-崇明乡聚田园Rice Garden

▽ 代表作品-宁波万科白石湖东

 

 

杨晓青

大观景观⼯作室主持设计师
聚隆设计易园大观(egda)设计总监

 

▽ 代表作品-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

▽ 代表作品-上海市实验学校树桌花园

▽ 代表作品-上海宝山滨江一期

 


特别鸣谢

联合发起人(排名不分前后)
陈巍 WEi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俞昌斌 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景观师 、景观教育家与作家、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国际会员
杨晓青 大观景观主持设计师、上海聚隆景观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摄制团队
出品/易亚源境
编导/俞昌斌
录制/胡蕾、赵悦、符圣凯
后期剪辑/符圣凯、胡蕾
资料统筹/赵悦、胡蕾、符圣凯
视觉设计/符圣凯


未来,我们还将陆续邀请业内优秀设计师共同探讨设计哲学,敬请关注!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