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惠城于2022年春回国前写给大小年轻设计师的一封家信:大小的伙伴们好,基于我最近的一些观察,想和我们的年轻设计师进行一些交流,并提供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至于哪些伙伴属于“年轻设计师”,大家随意自行认领哈)。

 

分享嘉宾:钟惠城
编辑发布:Maggie

 

 

 

原文

Original excerpt

 

2021.9.20重庆/袁嘉


1.培养判断力 ●

在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做出判断,从而推进我们的设计。而设计判断力的提高是一个相对综合又长期的过程,关于培养判断力,我有一些这样的建议:

 

● 多观察

在平凡的日常中发现不平凡的细节并感受它,经过长期的锻炼,我希望你们能找到这样的视角:每一次设计的结果,都是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映,或者说是自己对最近生活状态的一个回望。见过的人、谈过的话、做过的事、看过的景,灵感将伴随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流淌于设计之中,并在不知不觉地塑造出一个丰满的方案。不要对抗,任其流淌。最终,自己对设计的满意与否,其实就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意与否。

 

▽多观察:你们有留意到吗?Enscape asset库里的这位小朋友的耳朵里戴着像耳塞一样的东西,那其实是助听器,他叫Thilo,是一位有听力障碍的小朋友。

 

● 多排序

在为自己的设计做决策时,多问为什么,给出几个原因并从中排序。尽量不要用“因为这样好看”的感性原因作答,如果这个决策确实与审美密不可分,那请给出更加具体的回答,如:比例、色彩、质感等。注意将排序放在更大的语境(context)下,因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尤为重要。有时,局部须让位于整体,而整体的决策也会被局部的要素取代,当你拿不准的时候,不妨先做一个大胆的决定,然后抛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多排序:影响设计决策的因素很多而且复杂,当着手设计时,我们会先从策略排序着手,首先为制约场地的因素排序(左),再为根据制约因素而生成的设计策略排序(右),期间,两者会互相拉锯与博弈。

 

● 多画图

不论是自己思考还是与他人讨论,尝试多画草图,寥寥几笔,足以快速传递彼此的想法;你只有画明白了,才能想明白。当下,很多人习惯用iPad画图,它的优点之一是可以无限放大图幅,但对于用于交流与讨论的草图来说,这一便利也许会成为设计师的障碍。无限放大容易导致设计师在尺度上的误判。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物理模型与电子模型中:我们在用软件建模时,是可以无限放大尺度的,这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大框架尚未梳理清楚时便着力于细节。因此,我们在画草图时不妨考虑借助old school的马克笔和草图纸,或者将iPad和Apple Pencil当做草图纸和马克笔来使用。

 

▽多画图:马克笔扁长的笔头为塑形提供了可变但又有限的笔触,非常适合对设计框架进行勾勒(左),在大框架敲定后,再换更细的绘图笔进一步推敲(右)。

 

2.多给自己惊喜 ●

在工作过程中,不妨尝试着给自己一些惊喜。比如,做一些从未做过的设计决策,这些决策不一定是大动作,完全可以是一些小小的实验或细微的改变。在我们不停地拥抱新的变化时,同时也是让自己拥有更开放的审美和更多元的视角。如果你不得不做着一件枯燥重复的事情,可以尝试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去做。不必害怕这些动作会遭到质疑,缺乏想象力才更让人害怕。尝试着不断地给自己惊喜(surprise yourselves),我相信可以逐渐地帮助你建立设计自信心。

当我们完成与设计相关的任务时,大多会产生一种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那这件工作可能是有趣且有效的;当然,这个结果也很有可能在不断地讨论中被推翻或在推敲中被淘汰,但至少这种既“亢奋”又“紧张”的状态,是设计师该有的状态。如果我们手头的工作都无法让自己愉悦或紧张,那这件工作极有可能是无效的。

 

▽不必害怕尝试,哪怕只是同一张图,也可以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不要“差别化”对待商业项目 ●

在大小,我们一直秉承着让设计为更广大群体服务的愿望,常以能够设计公共空间从而服务更广大人群而感到自豪,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但需要提醒大家一下,千万不要把“成就感”误解为“优越感”——以参与了更多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为“荣”。

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设计师招聘面试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年轻设计师都会强调“我对公共空间更感兴趣,我不喜欢地产项目”。当然,这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但不管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待不同项目之初就产生这样的分别心,势必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创造力。

不论是住宅景观,还是商业空间,都是普通人日常使用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与公园实质上并无差别。公园由于其土地性质,作为公共空间必然能造福更广大的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住宅景观与商业空间类型的项目就无法造福更广大的群体,帮助每一类群体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需要的是更多能够独立思考并颇具远见的(甲乙双方)设计师将其付诸于实验与行动。

虽然商业项目和公共项目在空间尺度、设计逻辑和使用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在设计方法上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甚至,对于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商业项目,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往往更高。因此,能把商业项目做好的设计师具有更扎实的设计基本功和解决空间问题的能力。所以希望你们能够一如既往的秉承大小关注社会与民生的思考,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并大胆地迎接商业项目的挑战。

 

▽山脊的回归:一条连接居住社区与邻近山体的生态走廊。

▽“山脊的回归”带来的启发:各居住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边角自然”串联成一条共享的大社区公园带——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4.多交流 ●

多与同事交流。大小不仅仅是一所设计事务所,更是一个大家共同生活与成长的社群(community)。以理服人向来是大小的工作文化之一,在每一次头脑风暴中,希望大家都能够畅所欲言,并鼓励良性的讨论和辩论。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倾听每个人的声音,能够让我们将认知盲区最小化。在信息大爆炸与大分裂并存的时代,我相信这种同事之间毫无芥蒂的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术业成长的同时收获难能可贵友谊。

 

▽我们,既是术业上的队友,又是生活上的朋友。

 

多与业主交流。在大小,每位设计师都有与业主交流的权利,作为设计顾问,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诉求,才能针对性地提供我们专业的建议。近些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良好设计素养的业主,我们不仅能和他们擦出许多共鸣的火花,还能在他们身上学到我们认知之外的东西。我们也完全能够理解由于项目各方面的压力或“话语权”的原因,一些业主也只能无奈地向我们提出了很多似乎不怎么合理的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用耐心与专业,与他们作更深度地交流、说服与博弈。

就写到这里了,剩下的,咱们见面后聊!

惠城于洛杉矶
2022.05

 

 

钟惠城 Zhong Huicheng

大小景观创始合伙人

他一向坚持设计的原创性和社会性,倡导创作过程中的独立思辨。惠城的设计持续关注着景观中大与小的关系。他认为,无论多大的项目,设计都应回归比例、形式、材料、家具等的探讨;无论多小的项目,设计都应回应场地的区域环境与社会问题。他认为,每个接近完美的作品,均来自“大”与“小”的充分对话与博弈,并通过创造性地设计予以呈现。“大”与“小”之间所延展出来的辩证关系,如:自然与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化,公有化与私有化等,一直是他设计思考的关注点。

惠城是风景园林新青年的主要发起人,近年来先后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康奈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作过多场交流与讲座。他曾在SWA洛杉矶担任主创设计师,领导并负责各种领域、各种尺度的项目。

 

 


审稿编辑:王琪-Maggi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