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设计师跟我说,做项目找参考的时候,看到一些国外景观公司以及他们的项目 ,感觉是自己井底之蛙了。她在找什么项目呢?她在找关于都市农业,雨洪管理,生态修复这类的,但发现在国内这类项目实践的资料太少了。

其实国内也有不少有识之士在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土人俞孔坚老师的很多项目也在做这方面的实践,这些走在生态修复第一线的实践公司,以及《LAF景观设计学期刊》,《风景园林》《中国园林》《中国城市林业》包括《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其实有很多的文章,在讨论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发展,他们撑起了国内景观的厚度,Mooool书屋也整理了一系列探讨城市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书单,可惜,一直无人问津,这些卖不动的专业书籍,我觉得恰恰是从业者应该必读的书籍。

 

▽荷兰奈弗达尔城市中心的海绵街道 / OKRA landschapsarchitecten

 

 

设计公司应该为绿色转型做好准备

 

2023.6.28 重庆 / 陈科君


 

回到井底之蛙,我想,井底之蛙,不是她一个人的感觉。我们对景观的认知太过片面,追求卖点和看点的市场化设计环境,让景观项目,成为了扁平化的景观设计,而非立体的,景观系统。

2015年,第一个气候适应社区/街区就已经在丹麦哥本哈根落地实践。哥本哈根的气候社区/街区是一项通过改善房屋、建筑和社区庭院、城市空间、街道来支持气候和环境的努力,整个设计和建造都是为了使该地区的城市环境对未来气候更具适应性。他们创建绿色街角,茂密的蓄水花园和野生植被区,以抵抗倾盆大雨以及极端干旱,该地区已成为雨水保护和气候适应实验的实验点。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规划 / SLA Architects

 

在这里,城市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sla的设计尽可能的减少非必要性硬质场地,尽可能的增加 “野生”状态的绿地空间,减缓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重建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态圈。sla强调设计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之上。

而更早之前LYTT Architecture事务所落地的项目Tåsinge Plads则被评为世界上最具远见的项目之一。随着一系列气候适应性景观项目落地,哥本哈根也被誉为欧洲绿色之都。简而言之,哥本哈根的气候社区/街区是可持续城市更新的展示,这就是景观带来的变革潜力。

 

▽Tåsinge Plads / LYTT Architecture

 

▽Tåsinge Plads 项目网拍视频,来源于YouTube

 

当然哥本哈根的气候社区/街区的成功是哥本哈根市,丹麦交通、建筑和住房管理局,以及设计师和居民之间的合作。政府,设计师,居民,3者的配合缺一不可。

再反观建筑,2019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日光研讨会和健康建筑日上,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艾伦指出:“创造居住环境的设计师比医生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更大。”

 

▽2019举办的日光研讨会和健康建筑日

 

建筑设计师,在反思在建筑空间里我们的身体,对日光,对自然通风,对气候不够敏感,他们在探讨住宅、学校和办公室,这些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如何成为居住者的健康场所,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并与自然保持平衡?建筑早已在实践如何让建筑物节能,并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一个成熟的行业,必定会造福社会和关爱环境,设计及是关注当下,也是基于未来的城市建设,并带来公共进步的。

建设一个丰富健康的城市生态圈,需要建筑和景观紧密协作,甚至景观还将发挥出巨大能量。日本Landscape Plus事务所将科学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定为公司的使命。“我们相信景观的力量,并将继续迎接城市发展的挑战,着眼于即将到来的未来。”

这家公司在项目里表达的观点,非常的令人动容,最重要的是其落地项目与他们的观点内外合一,这会让我觉得景观是非常有意义的。

 

▽GREEN SPRINGS,参与该项目的所有人都致力于创造一个身心健康的城市,而不仅仅是解决短期问题

 

▽NONOAOYAMA回归自然的城市街道建设,设计希望将”人类是自然的一员”这种可持续的生命观传承给下一代的孩子们

 

法国Dicila工作室,他们提出了景观和领土的深层逻辑,将景观视为修复环境的必要工具,思考影响气候转变的景观。在城市中找回跟自然的亲近关系,打造具有治愈能力的景观是他们的设计追求。

将造景、美学和意境加入到修复环境的手段当中,超强的设计美学和自然感并存,就成就了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环境。

 

▽Dicila工作室作品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项目都跟生态修复结合的很好,全球更多的设计公司将可持续性作为设计的基底,强调着眼未来城市发展,促进环境绩效增长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是通过与自然合作来完成的。

之前景观行业蓬勃发展,并且有足够饱和的市场,让我们大步向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行业的进步,现在,挺好,大家脚步暂缓了,虽然设计公司日子是难过了点,但对我们景观行业来说何尝不是一次改错的机会。再一次启航我们要纵向扎根,把景观扎根到土里,不管是建筑里的园林,还是园林里的建筑,它都是土地里的景观,除了造一处绝美风景供人嬉戏,我们还要关怀这片落笔的土地,景观不止表皮,它是一个立体的景观系统,只有基础扎牢了,下笔的每一条线,才有意义。

在这些年的项目实践中,其实我们大部分的设计师都具备了超强的设计美学,再一次出发,设计公司应该为绿色转型做好准备,如果景观设计不考虑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可持续管理、不考虑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不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服务优化,是极不完整和不负责任的。当下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受了太多的破坏,作为景观人,应该想想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写在末尾

还记得推出《行业见言》的初衷,没有平等正向的发声讨论空间,就不会有进步,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不同的声音,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为行业输出能促进行业发展的观点,从而指引我们行业进步。

在mooool&《扬来了》视频介绍中,有读者说“你只是在为大佬发声,没有真正为底层设计师发声”,我想说《行业见言》是不设门槛的,不管你是设计大佬,还是一名普通设计师,只要你有好的想法,都欢迎跟我们分享。在《行业见言》文章中,还有读者留言,希望mooool能够采访一些有想法和有经验的设计师。

这次Mooool视频板块,除了加入了《扬来了》这个关注中国景观设计行业代表性人物的记录片节目之外,mooool也将推出《海外设计师专栏》,我们将关注在海外实践的设计师们,通过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实践,以及对行业的思考,来一起重新建立起我们对行业的认知。

我觉得不管是《行业见言》《扬来了》还是《海外设计师专栏》,都是为了让我们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一起点燃初心,再次杨帆启航,毕竟未来可期。在此《海外设计师专栏》欢迎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实践的华人设计师们来节目做客聊天,分享你们的行业见闻。

 

 

 

陈科君

mooool木藕设计网创始人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