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ool团队聚焦景观设计行业,致力于传播全球优秀设计理念,本期mooool专辑带来的是疫情之后对未来住宅设计的一些思考!
自2020年1月22日国家发布疫情通告以来,居民陆续响应国家号召,在家居家生活已1月有余,先不谈疫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哪些影响,想必,这段特殊的宅家生活,已经让人深有体会。那么,这次的疫情让我们对未来住宅设计有了哪些不一样的想法呢?为此,我们邀请了4位景观公司的设计师、3位社区普通居民,并公开向读者征稿,畅言大家在疫情期间对未来住宅设计的一些思考。
总策划:陈科君 / Producer: Kejun Chen
主编辑:陈科君、王兰芳 / Editor: Kejun Chen, Via Wang
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13983770200 /微信同号
4位景观设计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我们邀请了4位景观设计师,他们分别来自:奥雅设计、JTL Studio、GVL怡境国际集团、朗道国际(以供稿先后排序)来谈谈“作为景观设计师们,在未来住宅设计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思考?”
奥雅设计 -从景观行业的起源与社会责任来谈健康社区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祖国大地,公众对“健康”与“安心”的生活环境需求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两个议题。 这是非常适合的时间点来谈谈现代景观的起源与行业的社会责任。现代景观就是为了给进入工业社会的人类营造更为健康、安全、美好和宜居的社区应运而生的。
第一 奥姆斯特德与现代景观的起源
虽然工业化与现代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工业化进程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身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的人、更密集地居住在一起。在工业化的初期,人类的居住环境迅速恶化,尤其是大众的居住与工作环境更为糟糕。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作为现代景观发展的引领者,设计了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作为城市的一个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为当地群众创造了一个放松身心的交流场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全美第一个公园,还在于在其规划建设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的移民导致美国人口的剧增。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那么,城市公园的出现是景观科学的先知们通过改良环境的手法,为营造健康而美好社会的产物。他们认为公共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媒介,可以在人类身心健康、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我们说,关注社会和谐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景观设计学的起点、宗旨与专业责任。
第二 景观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150多年以后,当代景观依然是一个努力为了人类的健康、公众安全而设计的美好、高尚的职业。自从99年成立以来,奥雅一直希望我们是现代景观行业的一部分,并以促进健康、公平、安全,以及营造美好的生态与可持续的环境为我们的宗旨。
没有人说营造美好的人类居住环境这件事本来就应该属于风景园林行业与景观师,建筑师,规划师,造园师与策划师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社会信任我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正确的理念,合适的技术能力与为社会与环境服务的意愿。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可以通过服务社会而体现自己价值的行业,我们的成员还必须具有这些专业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追求卓越与公平廉洁的职业素质,以及多元包容与协同合作的专业素养。同样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专业群体,必须肩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营造健康与美好生活的设计师,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与代言人。
这就说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全体我们怎样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建立与完善专业组织,因而可以自我规范并群策群力地提高参与社会变革的能力。中国景观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认为中国景观行业的从业同仁更应该从现在起通过对话,建立共识,并用行业的力量共同推动景观学科的发展。
第三 作为一个专业组织我们应该怎样参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一个被社会接受,并受到社会尊敬的专业群体,我们当然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并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参与社会变革。我们在发达国家的同行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实践。比如,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就把以下三点作为行业参与社会事务的行为准则:
1)开展立法和法规宣传,向决策者传达关于景观设计师为社区面临的问题所提供的健康、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与领先的设计和环保组织保持合作,以促进绿色基础设施、可持续社区设计以及开发安全的步行交通系统。
2)提高景观设计学科的知名度,并突出其对可持续性、绿色基础设施、复原力和公共卫生的贡献。
3)支持研究景观设计学科和现代景观设计手段的发展,使从业人员能够应对景观设计实践不断发起的挑战。
回到这次的疫情中,当我们进入这么一个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个设计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组织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种传染性病毒疫情所威胁的,都是无分国别、地域、种族、人群的全人类的事件。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打赢这场战争,人类共同美好的家园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创造最美好的人居环境,是我们每个从业者的共同目标!
JTL Studio – 疫情之下的人性化住宅设计思考
2020年初的变化我相信是每个人都始料不及的,疫情隔离期间,我们大多数人的外部生活静止了,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停下来做一些跟生活更为密切的事情,比如做饭,同样也带来一些关于设计,关于居住和未来生活的思考。我想这样的思考它并非是系统而全面的,也不仅仅只是针对在疫情下的设计问题,更多的是关于人性化、关于生活的放方方面面。
特殊情况下的社区人性化需求
目前居家隔离已经变成了短时间内的常态,虽然原来很多的社交体验,上班、聚会、购物等社会辅助内容不能照常进行,但这种客观情况和物理环境的改变,也让我们发现原来的部分外出、会议是不必需的,没有这些我们可以照常生活,而有些东西是停止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那么景观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什么是不必要的装饰,什么是人性化所需要的。这些人性化所需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思考的设计进化和改变。这些需求也是我们做产品、做设计的一个出发点。
一、创造居民交流的辅助性空间
回到社区设计当中,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其实并不阻碍交流,比如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网上社交和交流,这也是人们所说的现在的人会变得更孤独。我们之前有做过一个“岛屿”主题的项目设计,就是以“现代的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矗立在环境当中”而设计的“岛屿”空间。建筑也像一座孤岛,那么我们景观就要创造一种真实的交流感,这种交流感是发生在你身边,发生在身边环境里的。比如我们在社区里会设置更多的辅助交流空间,这是指你和父母、和朋友、和小孩或者说亲子之间,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发生的交流的价值和体验感是完全不同的空间,这种辅助空间也为小区居民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未来人们从冷漠的虚拟社会走向现实社会的一个引导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某种特定时期,人们表现出的一个更强的心理诉求。
二、在社区内部营造无界感
说到住区内部的共享环境和共享空间,国外的住宅,比如新加坡condo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服务就更加完善。新加坡的一些比较高端的condo会选择在相对安静的区域,与周围的环境具有一种屏障式的“隐”的状态,当然它的外部交通主要是通过私家车来联系,这样其实拉开了人与城市的距离,但在社区内部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内部制造了一种无界感,比如架空层的设计,就是把室内空间延伸到了室外,在公共区域中发生的各个行为、动作,邻居之间会互相看到或感受到,从而创造了一种交流感。无论你是在公共泳池游泳,还是在共享架空层内举行party、BBQ,你的邻居都可以感受到,甚至参与进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比较强调单元体之间的联系和共存价值。
住宅的形式其实有很多类型。国外也有很多无边界住宅,他们就是把很多住宅配套置于环境当中,让很多的社区组团都可以去共享生活设施,这是规划角度、纯设计角度的一种共享社区概念。
三、更具服务特色的功能性空间
对于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等亚洲国家或城市对于私密性和安全感的营造比较看重,会利用一些软性的隔离手段,去做到内外的差异。但在内部会更强调完整性和使用的便利性、交流性。这也是未来一部分社区的发展方向。以上说的这两种开放型和封闭型的社区自然在未来也是并存的。那么在封闭型的社区当中,它就更强调一种服务价值和实际的功能性。比如最近疫情期间有新闻报道龙湖的物管会组织人力给每一户居民送菜。虽然这些物业管理内容听上去跟景观设计无关,实际上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景观设计经常忽略掉这种有关于承载量的问题。比如酒店有一些硬性的功能设计需求要满足:安静的人行过道、厨房的流通性设计等等。社区设计里面也存在一些类似的硬性需求。目前疫情期间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快递投放混乱的现象,那么我们景观就可以根据未来的机器投送、无人操作配合预留出足够的相应空间。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更强调功能化的植入,不再是单一地填充基础设施,真正的在功能上把人的生活方式和外部环境使用联系起来。比如小区内部设立社区超市,不仅可以购买基本生活物资,也可以提供餐饮和个性化的服务(家政、月嫂、理发等)等,实现一种更大价值的产品化提升。
未来的社区服务化发展
人们已经开始从原来的关注产品质量到现在更注重服务型和软性的附加值。换句话说,人们更注重方方面面的人性化设计。比如我们在尘林间做的户外厨房,就是鼓励人们分享日常的生活和美食。和最近大家在网上晒的餐饮和食物一样,这也是一种交流或分享。虽然这些东西看似不能作为销售卖点,但它可能会作为提升品质和附加值的标志,成为未来大家判断高端住区的一些标准和定义。所以这些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可能会成我人们选择社区的判断标准,从而影响我们未来的规划布局设计。
疫情的这种特殊情况还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就是我们在不能出门的情况下还能做什么?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交流、环境交流还能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际上未来人们的生活会非常的匆忙、事务繁杂。那么社区就需要帮助我们把复杂、琐碎的事情简单化地处理。未来开发商考虑的“服务”化的比重、占比会提高。人们的需求逐渐从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需求。景观设计就要从这个角度思考如何配合或融合软性服务提升。
未来特色社区畅想
就像国外的社区划分没有那么严格,更多的是混合性开发,因为他们没有这么大的群体居住需求。我们未来的社区可能也会融入一些混合性的土地开发。比如在居民楼里开发出一层作为餐厅、社区SPA、会所、共享厨房等功能性空间,可以跟管理结合起来面向社区内部或外来人群使用,那么这些空间跟景观结合起来就有很多发挥的可能性。比如以主题发挥,森林公园主题,儿童公园主题,家园主题等来更强调景观的艺术性。例如北京的一个社区就是把美术馆放在社区外沿商业,打破了传统。这种以艺术为导向的社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艺术家成为主要居住人员,从而改变人群结构,使得后续衍生开发更为明确,吸纳更多的时尚餐厅和酒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做出社区差异化。景观使用方式、健身环境、户外办公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设计风格在当下的疫情考量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它作为美学价值的一部分,会随着产品本身的需求而变化,就如上面所说的,形成鲜明的社区特色。
GVL怡境国际 – 后疫情期,关于新生活方式的畅想
GVL 怡境国际集团西部大区设计院副院长、重庆公司副总经理朱席瑞
疫情之下,百废待兴。
我们长期以来习惯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在疫情期间被打破,“家”的作用被不断强化。 无论你是设计师还是甲方,我们开始在家里做饭,在小区“放风”,在“家”里做一些平常不做的事;生活空间俨然变成了工作和生活共有的空间,三点一线的生活也变成了一点一线; 以家为圆心的活动半径也从 10 公里,变为 200 米;除了每天到社区门口去取网购的蔬菜和生活用品以外,大部时间我们居家度过。
一方面,居家办公这个让各行各业畅想了多少年的“梦想”,一瞬间在疫情之下实现了。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行业纷纷出台应对策略。对设计企业而言,特别是现金流欠佳的小企业,这是一场“生死劫”。受经济规律大环境影响,地产的走势本就不容乐观,各衍生行业纷纷面临艰难转型,疫情一来既打破原有的“求生”计划,又要透支财力、物力加以应对, 解决人力重资本问题、居家办公效率问题、与甲方沟通问题……
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做的除了度过危机,更重要的是思考后疫情时期,如何用设计赋能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模式的改变势必带来社会消费习惯、产品导向的更迭,随着消费方式和社会秩序的改变, 未来更多居民会选择更为灵活的工作和居住环境。大胆设想,结合目前的 5G、6G 技术的诞 生,自动驾驶技术一定会加速走上前台,通勤距离也不一定是痛苦的事情,无人驾驶的车辆随着驾驶位的取消,可以更加宽敞和舒适。
▼高速化的信息网络让电影中的场景正在一步步实现
住上更安全、人口密度更低,楼层更少,通风更好,更有社区感的房子成为主流诉求,低容积率的产品会更受重视和青睐。
于此同时,较高密度的刚需产品依然能解决城市内的配套问题,依托越来越完善的交通网络, 和城市规划布局形成完善的产业-轨道-居住对接的模式。
中国的中产阶级是目前的住宅消费主力人群,居住在风景好,远离城市核心和人口密集区的远郊型洋房、别墅产品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一家人和熟悉的圈子聚合,工作的内容更多转移到线上,只有必要时才会进入城市 CBD 的办公室办公,这也许会成为一部分人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
▼社区将成为重要的办公空间
未来的社区更加强化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考虑,设计语言应更简洁,摒弃过度装饰是大趋势, 社区设计将从设计者的追求走向使用者需求。大量的开敞空间为社区创造更多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场地。场地结合消防、疏散、应急救援、无障碍、采光、通风等要求。更合理的满足峰值时间内社区居民的使用。
▼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
除了考虑景观对城市界面的美学影响,小区入口的设计将集合更多的智能化管理手段,人员的管理和出入采用大数据控制结合相关设备的方式,减少现有的人力配置。
现有的小区入口的功能单一,只是解决了人员和车辆管理的问题,未来需要更多考虑快递最后一站的分发和处理,无人转运物流车辆也许会成为物业标配,相关的功能场地会布置进来。
▼无人驾驶车辆系统
社区内的智能设施设备会主动和居民进行各种层级的互动,除了灯光等常规选项,智能化园区内的生活会做到润物细无声的程度,未来的社区无人机会降落在社区的屋顶,机器人会把物流接力送到每家每户。智能化的机器人巡查是发展重点,相对应的是需要完全解决社区的无障碍环路设计。在植物景观等布置中也需要考虑植物的疏密,减少视线的盲区。
▼无人物流系统改变社区交通流线布局
考虑防疫等突发事件需求,社区内部的垃圾管理也会越来越规范。集中式生活垃圾桶等易于滋生细菌的设施和设备将从单元门处消失,小区内只保留功能型的小型垃圾桶。
▼一种管道式垃圾处理方式,解决社区垃圾处理问题
建造景观的材料会更多使用模块化加工,采用更加环保和科技的新型材料,减少对现有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纳米材料等具备更加耐久、自动清洁、抗菌的材料成为市场的宠儿。
▼未来的景观材料应该是具备多种特性的
未来的社区景观除了满足人类的生存要求外,建造能够调节微气候的园区景观空间、与自然 共生,让鸟类、益虫等动物和谐的与人共存也是重要的设计标准,在解决海绵城市的具体要求之后,生态型社区是我们应大力发展的重点。
▼更加生态和自然的景观是更大的需求
相信不久的将来,住宅景观设计会以新的面貌出现,如果一定要为这样的关键词做个排序我认为应该是:安全的、好用的、舒适的、智能的、生态的、艺术的。
朗道国际 – 疫情之后对未来住宅的一些思考
3位社区普通居民| Community residents
以上都是站在专业视角,但同时我们也更希望了解到社区普通居民,因为他们对住宅有着最本质的需求,此次疫情中,他们更加深有体会,所以我们随机询问了几位社区居民,他们分别是:日常外出买菜的家庭主男A、老年居民B、家庭主妇C聊”,来了解普通民众对未来住宅在哪些方面会更关注和希望得到改善。
家庭主男A:我相信疫情是暂时的,它让我们迫不得已呆在家里面,对外出购物,看病,娱乐带来了非常不好的体验。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疫情,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感受小区的环境,格局设计给我们这些普通居民的重要性。
无论疫情什么时候过去,我感觉原来风景,不一定要对面的才好看。如果将来我换居住地了,我会选择一些设计性比较实用的小区,不光光是花草树木,简单的水塘溪流。
比如,能有一个不单单是观赏的小池,能容许我们小区的人钓钓鱼,钓钓龙虾之类的小池小沟,这样我根本就不用出门,感觉就和去农家乐一样,当然这其中的可操作性,安全性,美感就得那些景观设计师考虑了,哈哈。
老年居民B:我平时也没啥爱好,就喜欢带带家里的小狗去溜溜弯,走一走。小区里面有一个小空地,倒也是能晒到太阳,就是坐一会儿就无聊了,空荡荡的。就希望这儿靠近篮球场,游戏场啥的。看看年轻人打篮球,小朋友玩。
家庭主妇C:以前我还没有小孩的时候,和老公买房,看小区环境都是看环境和绿化。现在有了小孩子之后,我和老公的生活重心基本都在小孩子身上了。现在又疫情当前,也没办法带小孩子出去玩,现在才明白了小区建设的重要性。孩子天天吵着出去玩,可是小区里面的建设都是用来看的,真正能让他玩起来的地方真没有。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是以孩子为重心的,而小区里面是属于老人和小孩的地方。他们呆的时间更长,希望以后的小区能多多针对老人,小孩进行考虑。比如运动场所啊,小孩子玩闹的地方啊,不过一定要考虑安全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小孩提供快乐的成长环境。
更多读者分享| Reader sharing
以下内容整理自读者投稿,更多的景观设计师参与讨论了此次疫情对未来住宅设计的一些影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来自“@窝牛”:
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做了大概的分析,结论是:灾难面前,景观可以贡献的东西太有限,建筑和精装,物业倒是可以大有作为,究其原因,景观在解决生存上并没有很强的及时效果,他是长期的经营来体现的价值。
▼疫情影响图解
来自“@匿名”:
1、规划:建筑布局和设计应考虑社区的通风性,小到局部空气动能,大到整个社区的形成局部微气候
2、植物:绿化设计应讲究光照和通风,合理搭配落叶和常绿树种
3、交通:设计快速救护通道和便捷归家动线。
4、垃圾:设计垃圾分类,物业严格要求执行,保证每天清理社区内所有垃圾。
5、动物:设计动物(狗、毛)主题活动场地,及时收集宠物粪便,杜绝随地大小便。
来自“@匿名”:
拜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所赐,让我在这近一月的宅家生活深度体验中,我还真思考了,每天面对我们这个灰败无趣的小区,我还真幻想过,我想住在一个什么样的社区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众多,我们的社区体量远远大于国外大部分的社区,但在社区规划层面却相对单一,在小区规划层面,可以以社区为单元,整合新加坡式的住宅体系,住宅、商业、办公、花园、一体化,在功能上形成复合型的大社区,让居民在不出社区的同时也能享有城市配套的便捷,既避免上班出行时的拥堵又能让社区生活更加多彩;在小区绿化营造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多类型多样话的本土植物搭配,恢复植物的原生境生态体系,甚至植物群落里能找到可食地景,让植物空间充满探索的趣味和野性,而不是现在传统小区单一式的绿化组团;再说以家庭为单位的户型布局,在设计中整合厨房餐厅和客厅空间,3者合二为一,节省出的空间能利用到加大阳台的空间上,并且增加阳台的覆土和荷载,让每个阳台空间都能有变成空中小花园的可能,让我即使死宅在家也能感受到绿意自然!
来自“@破雾”:
疫情背景下,一个景观设计师的几点思考
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背景下,大众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应该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再一次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而我们知道“风景园林学”其实正是研究人与自然,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根本使命便是协调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为景观设计行业从业者,我们曾大言不惭地说我们的初心是环境的疗愈师,创造美好的户外家园,可这次疫情中,我看到的是本专业学科在抗击疫情的公众话题中的集体失语。我们的初心哪里去了?
最近我也看了不同行业大咖结合自身专业在公众媒体上探讨疫情背景下的思考与见解,联系起我目前从事的行业,我最大的感触是,现代景观不应该片面地,狭隘地去满足迎合某一部分人某一个阶级群体的意志或欲望,此刻我们应该发声,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愿意为美好健康的户外家园营造提供专业有效的措施,再往大一点说,我们愿意且必须为人类生态文明,维持良好的栖息环境付出自身努力,这不是这个行业的教条或者主张,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和其他任何一个行业必须的共同认知,我们在同一片土地上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疫情仍在蔓延,在灾难与悲剧仍在不断重复上演的当下,我结合目前自身工作性质,就“社区景观”这个小小切入口提出几点具体的愚见。
01更切实有效的社区健康防护系统
疫情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范围框定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应该有独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健康系统,包括居住区入口的消毒体检设施,入户大堂的消毒管理,楼栋电梯的日常消毒管理,以及社区内高频公共空间的消毒与卫生管理检查措施,社区环境指标实时检测与显示。健康,舒适,安全的小区环境不仅需要看得见的美观整洁,还需要对看不见的健康隐患保持警惕,建立切实有效的健康防护系统。
02社区物业及外来服务人员的人性关怀
隔离居家的特殊时期,家庭日常所需均靠社区服务人员或者外来的快递员等提供服务,而传统小区由于营销至上的逻辑,专注于购房者的需求,对物业和外来服务人员的使用需求考虑欠妥,缺乏关怀。
尤其是居住区路网设计时,我们设计师每次都会过于强调“归家流线”,却对服务人群的“工作流线”熟视无睹,比如社区管理者需经过每一栋单元楼时的动线过于迂回或重叠,物业环卫运送垃圾的操作界面不明,运送垃圾的动线不合理,快递员如何更便捷高效地处理社区快递包裹的投放,外卖员如何更舒心健康地完成配送任务等,设计时由于缺乏对这类服务人员行为模式研究,导致这种突发情况下,依赖社区物业或其他工作人员时,社区健康有序维系与运转,显得尤为不便。
03社区公共空间布局新思路
居住区功能场地的布局往往是社区景观营造的核心,我们的愿景往往是希望社区中公共活动空间能满足业主户外社交、亲子、运动等需求,创造彼此认同相互链接产生某种亲密关系。然而这次疫情提醒我们,功能场地的合理布置,还应该考虑人群的密集度,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间与场地来均分各种不同的活动诉求。
以往过于集中式的活动场地在此刻受到了挑战,我们仍然需要挖掘一些通风良好,有阳光、低密度的社区碎片式的复合休闲空间。社区不仅需要集中式开放空间,也需要零碎的独立式的私密空间,对于架空层,屋顶空间,宅间绿地等的使用潜力仍然需要挖掘,像架空层这样的空间若得到合理运用,能自然均摊人群活动密度。以功能活动为导向,适当分摊场地人群活动轨迹,能提升社区整体舒适度。
04社区场所营建与运营思路
作为景观设计从业者,我们在着手社区景观的构思与设计中,首先考虑的当然是人群的需求,对功能活动空间的诉求,然而基于用户痛点营建出的场地却往往事与愿违,人群并不总是按照设计师的意图活动,社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往往只有场地,没有活动,十分尴尬。这就导致很多依赖人群积极参与其中的空间从设计之初就不被考虑。
例如很早的时候,我们便对现代都市人群向往回归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做了研究,大家身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格子里,仍然向往田间菜园里耕作的快乐,尤其是疫情期间,若自己楼下有片菜园能自给自足该是多大的奢望。这样的设想我们很早就希望在居住区内实现,通过设计社区共享菜园,由物业组织统一管理,业主可认领菜园,参与菜园耕作能提供更亲近自然的亲子活动,同时可体验到农事采摘之乐,促进家庭式邻里交往,在此刻特殊时期也是自给自足的保障。然而这样的社区菜园需要完善的社区运营配合才能落地,实现预期愿景。
另外,随着社会发展,除了疫情期间,平日里居家办公也逐步成为许多自由职业的选择,我们很多次提出可以在社区内打造亲近自然的户外办公空间,或者基于兴趣的小圈层文化场地,满足新一代年轻客群对社区生活的全新体验。然而这些诸如此类的创意探索几乎无一实现,社区普遍缺乏运营思路,毫无运营意识,导致业主无法参与其中,这些愿望只能落空,其中有的创意想法可切实应对疫情困难时期,无法落地,实属遗憾。
05植物设计疗愈性
植物可以说是户外景观中最重要的元素,置身自然绿色环境中令人身心愉悦,除了文学作品中对植物意向抒情的那种抚慰心灵的作用,另外部分植物在生物属性上本身就具有消杀除菌,康养疗愈的作用。植物能将我们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与自然环境建立密切联系,在疫情背景下讨论植物设计对社区景观的积极影响是自然而然的,社区中的植物设计应更注重小气候的改善,以康养花园等以植物为特色的景观园艺疗愈应该在社区植物设计优先级中提升排位,植物设计不应该只一味核算绿地率,或讲究视觉美感,植物对环境的疗愈作用,对人群身心健康及情绪引导的重要性应越来越发挥出来。
06完善便捷的社区商业尤为重要
疫情影响下,人们的活动受限于社区范围内,社区商业作为离家最近的商业经济实体,能给业主在特殊时期提供心理上切实的保障。平日中的网购再便捷,不如此时楼下的药店,菜市场,超市让人踏实。现代社会的运行秩序离不开商业,社区商业应该成为社区生活品质评估的重要指标,是对社区公共空间诉求的进一步延伸,是社区便利的保障。社区规划之初,便应该考究居民日常消费需求,针对性地解决好家门口的商业配套,除了常规的商业门店,社区内可考虑引进24小时无人便利店以及分散式的生活日常所需的自动售货机,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商业形态尤其适合大规模聚集的社区,可切实提高社区便利性与生活质量。
07数字化的智慧社区
和其他领域一样,社区生活中人们渴望更先进更智能化的服务,社区景观正面临一场势不可挡的科技革命,新时代下伴随着技术快速迭代,人群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目前疫情期间,隔离居家的日子,互联网等线上解决方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智能化能提供更安全的社区管控,例如人脸识别免接触式的门禁系统能有效降低病毒感染风险,全区智联的“智慧物业”能减少人员出行的必要,能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人员流动管控,及时了解社区人员动态情况。利用智能化的设备将物业与业主联系在一起,便于管理与相互交流反馈,尤其是可以对社区独居的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一键求助,更好地实现人性化关怀。特殊时期更有效率地组织与宣传社区管理措施,避免由于信息不通畅带来的恐慌。数字化的智慧社区建设,需要设计人员从一开始便了解人群需求以及各种智能设备的硬件安装要求,让智能化设施植入到社区每一个必要的活动场地,数字化管控,更有效地建立人与社区的联系。
08公共事件应急避难系统
社区作为现代人大规模聚集居住的最常见形式,应该具备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建筑规划中涉及的人防是战时状态下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后果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类似此次病毒疫情,或者地震,重大旱涝灾害,极端天气,粮食短缺危机下,和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社区却并没有这样的应急系统。而这种小概率灾难一旦发生,后果便不堪设想,是否可以在规划设计阶段就有所考究。
例如这次疫情,由于城市医疗资源不足,导致大量居家隔离的感染者造成了家庭式的二次感染暴发,如果社区能临时快速提供类似方舱病房一样的隔离空间呢,或者对于其他灾难,我们能否提供应急的避难场地呢,应急物资的输送通道,比如紧急情况下物资直接空投入户,应急的供电供水系统,应急社区疏散通道等。这次疫情爆发,社区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暴露出很多问题,应急保障系统薄弱,亟待完善,景观设计应该将突发情况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09在自然中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美
社区景观环境是大多数人使用时间最长的户外空间,是与自然接触最频繁的户外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每天的工作学习其实接触到的自然是极其有限的,从古时候供统治者私享的皇家园林,文人雅士模拟自然的私家园林到现代社区里的自然景致,人们把亲近自然的愿景强烈地附着在了居住环境中,社区景观是人与自然相处时最常见的局部特写。
社区景观应该满足体验自然,回归自然的朴素愿景,然而很遗憾,如今的社区景观离自然却越来越远,工业材料侵蚀每一片土地,装饰化、人工化的痕迹凌驾于自然之美之上。自然朴实的材料被社区边缘化,人们对植物生长的干预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失去了耐心。
疫情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向往自然,社区里的自然应该是可以触摸的,可以参与其中的,能与自然互动。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到人与自然以何种方式产生亲密接触,公共景观中的互动式景观就可以借鉴到社区景观之中,小孩子对大自然有天生的探索欲,家庭亲子教育可以在与自然的互动式情景活动中完成。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科学有效解决好土地生态问题的同时,我们需要回归到听得见虫鸣蝉噪,鸟语花香,触摸得到自然趣味,能玩耍能徜徉其中的,真正有自然气息的景观环境中。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应该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命题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矛盾,城市危机,环境恶化的当下,大自然又狠狠地向人类发起了致命的反击,留给景观设计师的时间不多了。
我十分反感一些大佬夸夸其谈关于疫情对行业的转机,这不是你的机会,这是一场时刻有人失去生命的灾难,请对生命保持严肃的敬畏之心。这是灾难下的自省,是每一片雪花必须肩负的责任。这次疫情给人类沉重的打击,我们应深刻反思,往后的时间里,我们应积极拥抱大自然,珍视地球上每一个生物,怀着谦卑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
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y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