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爱观察的80后景观设计师,为了分享他的所见所感,为此特意开通了公众号,取名“未来野生”,他说:“终于有了公众号,也有了晒脑子的地方。”
作为设计从业者,他希望自己以野生设计师的角度聊聊生活与设计,而这里的“野生”不只是指教育背景和职业路径,更像是一种对待设计的视角和态度。
开篇,他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印象最深的“同行”——黄声远,作为建筑师,他的项目几乎都是以开放性的公共项目为主,并且充满了“在地性”的思考和表达,是一种有别于“通识性”的设计。从设计到呈现都无不体现了和土地的关系、和当地文化的关系,使得他设计的建筑、景观、公共家具乃至一条道路,都像是从原址生长出来的一样,这对于景观设计师的影响和启发无比巨大。
分享嘉宾:谭颃
编辑发布:Maggie
原文
Original excerpt
2021.5.21上海/刁荆石&陆诗蕾
“把这里当作家园,能做点什么就做什么,暂时做不到的就放在心里等待,能做也要故意留下一些空白”——黄声远
是怎么知道黄声远的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由此知道了“田中央”、由田中央知道了“兰城新月”、“津梅栈道”、“社会福利馆”、“丢丢当森林”、 “罗东文化工场”、“壮围乡的张宅”……当时对扎根小城做实践的“田中央”相当好奇,以致于在两次去台湾旅行的机会,都把宜兰作为了重头戏。
台湾建筑师大多都充满了立足脚下式人文关怀,没有那种俯视感或抽离感。黄声远硕士毕业于耶鲁,于1994年一头扎进宜兰小城,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这一做就是二十八年。他那句“为多数人设计”,简单直接却充满力量,平实的表达了自己的设计主张与思考。让我觉得可能有时候设计师做什么样的东西比说什么样的东西更能说明问题吧!
▽黄声远和他的田中央团队,只做车程30分钟以内的项目(图片来自网络)
兰城新月
宜兰社会福利馆+津梅栈道
兰城新月,是以宜兰火车站为起点,沿着旧城南路、旧城东路,直达宜兰河畔, 构成一个穿城而过的弧形区域,在这个区域进行城市更新的计划,以唤醒城市的生机与活力。黄声远带领着田中央团队,在此进行自己的设计实践。网上关于黄声远和田中央的项目介绍不算少,在这里,我以体验者的角度来简单说说社会福利馆和津梅栈道吧!
福利馆和津梅栈道在结构与功能上是一个整体,中间的连接转换是一处叫做西堤屋桥的构筑,除了是休息观景的构筑,也带有水文观测塔功能,整个建筑系统为黄声远带来了无数的赞誉,尤其是津梅栈道的设计与实施。
社会福利馆的立面,我在外面绕了两圈,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这个建筑至少有7种以上的栏杆形式和5种以上的窗户形式。丰富的细节、大胆的材料混搭、外加各种体块的穿插叠加,这种“违章建筑风格”让这个建筑就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有机体。
▽津梅栈道横跨宜兰河(设计图片来自网络)
而津梅栈道横跨在宜兰河上,设计与实施是站在景观规划和河道功能结合的角度统一进行考虑的,在这样一个对安全性、生态敏感度极高的区域做设计,低干扰和低技术也许是最好的手段。
栈道在不改变原有车行桥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加建外挂人行金属栈道的方式,解决宜兰河两岸步行过河的需求。而且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面,还设计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功能。
栈道脚下就是流动的宜兰河,还需要考虑涨水的风险, 因此采用封闭的设计,以保证通行的绝对安全。
在狭窄的通道上,向河水一面外凸一块,作为临时的休息区,也是一处不错的观景阳台。
在主体桥面以下,创造了一处阴影下的健身休闲的空间。当炎热的夏天,河风扑面而来,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在河岸下的部分,这一排秋千是最受欢迎的一处纳凉休息的地方。当时就这么静静的在这桥下待了一下午。坐在秋千上,吹着风,望着蓝天,感受一下“安静得仿佛能听到云在走的声音”。
遇到当地的父子俩,老爸比娃还开心,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在池塘边荡秋千吧!
这些极为简单的分享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感受,映象最深的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机和留白的手法
“没有一个案子是真正地结束,故意没有把事情全部做完”
田中央在设计到施工完成都会留有余地,为建筑、为场地留下生长的空间,也是为人留下更多的可能,这样能让单独的项目之间有机会自然“链接”,就像自然生长的状态。当一个空间成长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那生活在这里的人和人也会更加具有活力,因为他们也参与到这个空间的成长,建筑、公园、街道、车站……成为有机的超级城市生态系统。
罗东文化工场:18米高的大棚,覆盖上千平米的广场,就这么空着,为不同的团体、个人提供一个浓荫下的自由场所,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在此发生。
2真实和质朴的材料
在田中央的项目里,材料的选择往往是乡土和常见的材料,红砖、实木、卵石、毛玻璃、混凝土甚至麻绳都是建筑常用材料。材料都是外露,不做装饰性的包裹。暴露材料自然的肌理,或温润、或坚硬、或柔和、或冰冷……,将材质暴露于自然,让风雨来做最后的装饰、呈现时间的烙印。虽然有可能破败陈旧,但材料也会生长为最自然的状态。
津梅栈道北岸平台:红砖、瓷片、卵石、洗石米,全是当地的传统材料和工艺
杨仕芳纪念园林:风雨之下旧化的场景人迹罕至,却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野花野草自然生长、昆虫野鸟成为这里的居民。
3细腻和共情的细节
从细小的功能的设计到构建细节设计都充满了细腻的巧思,充满了共情的设计思考。让项目中的功能“刚刚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看似不起眼的护栏,当靠上去发现宽度、倾斜的角度和材料恰到好处;当被骄阳追到建筑的阴影下,发现这里刚好有供人喘息和休息的坐凳,坐凳下是一汪大小适宜的浅水池,能让你玩玩水,坐一下午;看似地面粗糙的材料,在下雨后的宜兰,踩上去完全不担心有滑倒的可能。
社会福利馆:在下午阴影庇护的地方,设计了一处适合亲子游玩的小水池,每周五清洗关闭。
社会福利馆的天桥:台阶旁的排水沟和猜测是推脚踏车的防滑齿状构造 (图片来自网络)
4成熟和在地的工艺
在地性是田中央的项目里最大的内核,这一点除了在设计理念、细节和材料上以外,在地工艺的运用更是直接的变现。水磨石、水洗石这种工艺在台湾、在宜兰已经被运用得非常成熟,在公共性项目中更是非常常见的工艺,正因为成熟,更能保证质量;对于卵石的镶嵌工艺,也是广泛运用于造价较低的公共项目中;当地的捆扎技艺也在项目中有所运用和体现。
罗东文化工场的看台:水泥拉毛的地面、转角处用整块原木(罗东太平山为台湾著名林场)
罗东文化工场:木模板留下的美丽纹路+贴纸导视
“他们的方法很有趣,不赶什么潮流,像是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我们大陆也许也有这样的建筑师,但只是去农村做一下、献一下爱心,作为一种调剂或者机会。如果一个建筑师对自己熟悉和关切的生活环境有持续设计的态度,那是更加由衷的感觉。”——崔恺
黄声远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质,那就是充满温度的在地设计,也许没有当下最为“先锋美好”的形式与“先进高大”的理念,但它们一定是属于宜兰的作品。黄声远和田中央是在用最“土”的方式实现最“美”的理想。
谭颃
致澜景观主创设计师,一名土生土长的非典型设计师,喜欢从城市去到荒野、再从荒野回到城市,用双脚寻找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持续用观察设计的方式,去探索“可持续的自然美学”。关注环境对人在情感上的积极影响,相信设计的秘密就藏在生活中的细节里。开通了公众号“未来野生论谭”,希望在行业思考中一直保持“野生”的边缘状态。
审稿编辑:王琪-Maggi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