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生态修复与城市滨水空间活力再生的项目合集,文中收录8篇已经授权发布于mooool网站的项目,共同讲述了项目团队与“水”“生态修复”和“空间”的故事。

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具有自然生命活力的地方,也是令人身心舒适的地方,对于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空间活力再生,将为一座城市和城市居民创造一份恒久的记忆。

 

编辑人员:SIM


 

 

1.西川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 翰祥景观

西川原名“西干渠”,全段31公里,北起黄河南岸,往南最终流入郑州牟山湿地公园,是一条农田灌溉渠道。

 

▽整体概况(点击文章标题阅读全文及项目信息,下同)

 

该项目改造涉及的“西川”段总长约2.1公里,被定义为中牟县水系改造的示范段落,它的建成将为区域性水系改造,尤其是灌溉渠道的改造提供指引方向。

 

▽改造前河道现状

 

针对河道“上游来水污染、漂浮物污染、底泥污染”三大内部污染源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面源性污染”三大外部污染源的研究,团队基于事实可能性提出了解决该区段河道污染问题的“生态水净化系统”,包含三大措施:以生态手法,对上流水源进行沉淀、过滤等净化处理;全流域架构水下森林与表流湿地,培养水体自净能力;河床去硬质化,恢复河道自然形态。

 

▽西川的生态净化系统

 

▽改造后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河川生态系统,增加了植物多样性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通过多维度的植物设计进一步助力河川的生态修复。通过定义河岸功能空间,构建起居民休闲和社交的舞台,不仅拉近了人与水的关系,创造了更多生活记忆空间,也提高了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心。

 

▽连接生活平台的河道空间

 

 ▽经过生态净化的西川水清澈洁净,达国家三类水标准

 

2.兰湖旅游度假区启动区设计 / 太禾设计

根据当地上位规划要求,保留景观资源较好的水库主体区域作为后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本项目中的“启动区”选址在景观相对较差的堤坝之下,紧靠公路边缘,占地为87公顷。

 

 

“启动区”建成后,青山绿水再现眼前。原水库劣五类水经过自然净化后变成了三类水,因农业生产造成的自然环境呈斑块状破碎的状态得到了修复,自然重归她本该有的连续和谐状态。

 

 ▽修复大地疮疤的生态草坪

 

团队尊重并利用原场地地形,设计了多级叠水景观。将原本用于灌溉的水库存水导入景观,让水流经花溪再继续灌溉。花溪景观的设计不仅没有影响农业灌溉生产,还实现了活水景观的重力自流,做到了零能耗。

 

 ▽花溪

 

形似兰叶的步行桥融入周边环境,是点缀在自然中的高光。同时具有遮荫、休憩、观景功能,也可供行人和自行车快速通过景区。

 

 ▽兰桥

 

 

3.重庆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 / 土人设计

项目以打造“与洪水相适应的滨江滩地——涪江湿地的回归”为设计目标,尽可能保留河道的滩涂湿地环境,压缩城市阳台的边界,架设步行廊道,增加市民的湿地体验空间。以“江舟花堤悠悠走,三千须弥漫漫寻”为愿景,挖掘潼南两大重要文化元素:历史悠久的航运文化;以大佛寺为基础的佛教文化,从而打造具有本土文化性格的城市滨河湿地景观公园。

 

 

针对涪江冲击形成的滩涂,砂卵砾石,渗水严重,场地外围已修筑的20年一遇的防洪堤等场地现状,如何构建与洪水相适应的景观?如何保护作为城市稀缺资源的中心区域湿地?同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如何通过场地景观设计来激活城市活力?

 

▽用生态水源取代混凝土填筑防洪堤 

 

 ▽农业径流保留季风洪水

 

基于此,团队采取了“与洪水为友的弹性设计、恢复滩涂的动植物生境、打造活力的城市客厅、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这四大设计策略。

 

 

公园建成后,城市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并成为了潼南的新名片。设计师以“保护湿地,重新激发湿地生态功能”为原则,以与“洪水为友”的设计理念,同时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增加场地活力,为潼南未来的城市风貌提供了样本。

 

 

 

4.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 水石设计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关于工业遗迹保护与改造的城市再生类设计运营项目,原为过去建造的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拥有80年长春市供水文化印记和30万方城市腹地稀缺生态绿地。

 

 

设计需尊重场地的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共享。贯穿整个生态园的森林景观长廊全长两千多米,在带给人们舒服的有氧漫步体验的同时,尽量减少了对原有植被体系的破坏。

 

 

在科学合理的流线规划下,园区内保留了多个混凝土结构的沉淀池和清水池,保留和强化了场地工业特质。

 

 ▽露天沉淀池

 

 

5.遂宁南滨江公园,宜人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 易兰规划设计院

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遂宁,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良好的滨水景观资源。易兰规划设计院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为市民打造了一个高参与性的滨江绿带公园,获得了ASLA综合设计奖。

 

 ▽区位和平面图

 

项目重建了城市与河流之间联系,同时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公共服务空间。建设完成后的滨江公园已成为联系城市的纽带,对接整个城市的绿色廊道和活动空间。

 

 

设计团队采取弹性策略与生态工程战略,重新组织河流与人的关系,整合城市公共空间,并设置河岸湿地泻湖系统,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掩盖现有液压基础设施,将安全、生态、美丽和城市娱乐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团队还采取水体净化策略,修复湿地植物,根据水位涨落情况合理布局休闲设施,用“保留“和“利用”的方式修建湿地游憩栈道和观景廊架,提供怡人的亲水体验,同时构建起与周边地块的联系。

 

 

重新组织城市界面空间,在尊重原有河岸及河堤路的基础上,增加贯穿整个河岸线的慢行系统、健身步道及配套休闲设施,着重打造了充满活力的滨水休闲界面和滨江路城市景观界面。

 

 

 

6.宝山滨江一期岸线的生态化与市民化转型 / 大观景观

项目位于长江与黄浦江交汇之处,是上海重要的长江滨江岸线,水域开阔,改造前的滨水岸线以混凝土防洪堤和防汛通道构成。在上海打造全球卓越水岸,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并向公众开放的背景下,宝山区着力将以防汛防洪为主的滨水区作为城市转型的重点。

 

 

设计结合江河、邮轮与宝山文化,以“宝山之舷”为主题,营造趣味性的市民空间,同时按照滨江贯通的总体规划,确保“三道”连续贯通。设计团队基于项目的特殊性,提出了“自然韧性、趣味体验、社区融合”三个策略。

 

▽路径设计分析

 

本项目是一次大胆的实验,将城市中原有单纯以防汛防洪为主的灰色市政基础设施,以景观的方式进行了柔化更新,以低冲击的方式塑造出自然野趣、休闲亲和的滨水岸线风貌。

 

 

 

7.源自工业遗存的绿道,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设计 / 大观景观

基地位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两个轮渡站之间,属于杨浦滨江南段二期,拥有近1.2公里的工业岸线。工业化的进程带来了产业配套社区的增加,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以及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1.2公里水岸线的最大挑战来自汛期洪水的威胁,以及遗留工业带阻断了前往江边的通路。

 

▽公园更新前

 

▽公园更新后

 

以景观设计师为主的多学科团队从众多工业遗存中建立了多层级的绿道体系,将防汛墙结合于地形中,并通过步行网络联通周边社区。滨水空间被设定为城市看台,转型为新的吸引点,满足日常使用以及举办重要活动,并且能够欣赏到上海优美的天际线。

 

 

重振活力的滨⽔区,以⼯业遗存与自然公园共存的方式,真正回归于公众。

 

 

 

8.洱海生态修复工程 / 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

这项生态修复工程在环洱海沿岸建立了129公里长900公顷的开放式保护区。建成后洱海水质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困境被扭转;随着生命再次再度绽放,海菜花所代表的人与湖泊的纽带也被重新缝合,并为气候变化下的全球湖库系统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

 

 

从生态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生态胁迫和社会参与等因素构建目标框架与评估体系,以达到包容性治理和持续提高湖滨带韧性、环境健康和人类福祉的成果。项目于2018年3月启动,并于2021年底完工。在多学科合作、政府介入与公众参与下,一个基于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流域尺度治理体系被构建起来。

系统化的治理体系,将设计视野从流域环洱海的局部缓冲带扩展到整个流域的平衡维系,提供了一种以景观学来重构生态基底、缝合人地关系的方法。设计遵循当地传统的自然与生命观念,通过一系列框架系统相互叠加筛选,自然衍生出以下具体设计策略:“生态搬迁、重塑换自然空间、调蓄塘和沟渠湿地体系、河口湿地、可持续自管理体系、会呼吸的湖泊、拟自然设计、低干扰服务系统、延续本土文化”。洱海湖滨带保护工程不仅提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战略, 体现景观解决复杂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能力和对政策的推动,逆转了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损失,更见证了一个地区的良性的、富有责任感的发展历程。

 

 

 


滨水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具有自然生命活力的地方,也是令人身心舒适的地方,对于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空间活力再生,将为一座城市和城市居民创造一份恒久的记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