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ool摄影访谈专辑系列,将聚焦景观摄影行业,分享优秀的摄影团队,本期mooool专辑带来的是梅可嘉摄影工作室专访,欢迎更多优秀的摄影师跟我们分享经验和想法!

总策划:陈科君
编辑:陈科君、Simin

 

 

梅可嘉摄影工作室

摄影师梅可嘉,曾在北京原地建筑事务所工作并担任建筑师,期间负责并落地的项目有幸入围过WAF2020/2021,以及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独立策划并拍摄制作了双年展项目的参展视频。后转为独立建筑摄影师,从事职业建筑摄影的工作。服务范围包括建筑、室内、景观、装置、展览、空间等拍摄。同时本人也有着丰富的项目驻场经验,亦可提供施工记录拍摄。以叙事角度,为设计师及业主提供有故事性的画面。重视自然光线,为记录下建筑落地后最打动人的那一刻而努力。摒弃机械式的拍摄手法,注重设计师对设计的表达,聆听使用者与空间之间的对话。

 

 

 

______

专访内容

 

Q:  你一般会如何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A:之前我一般随口说自己是做设计的,然后别人会问什么设计,我说建筑设计。现在我会说我是做摄影的,建筑摄影。

 

▽部分摄影作品展示(点击阅读更多

 

Q:  在你拍过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组照片?为什么喜欢?

A:目前我最喜欢的项目作品是弄岗秘境那一组照片,倒不是说拍得有多好,而是对我来说意义深刻。那算是我第一次拍摄,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对于相机的参数也不是很明白。当时拍摄比较随意,没有那么拘谨,加上项目由自己设计,并在现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会知道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画面,整个过程非常有意思,唯一有点遗憾就是那个时候不太会拍。

 

▽弄岗森林,缘起于一次驻场项目的拍摄记录,成为后来转行建筑摄影的微妙契机

 

Q: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摄影风格,您想说什么?

A:由于我曾从事建筑设计,所以摄影风格可能是在理性中透露着一丝感性,但在生活中我比较喜欢随意地记录。

 

▽受过去从业经历的影响,他的作品中也透露了一种“原生”的气质,画面注重整体环境的表达,体现出与环境共生的理念

 

▽森林中的森林,杨湾驿站(原地建筑设计)

 

Q:作为一名成熟的建筑设计师,是什么让您放弃设计转而做摄影师?

A:首先成熟的建筑师这个前缀有点不敢当,毕竟我建筑从业时间不算长,很多地方还需要学习,你可以说我是一名比较有激情的建筑设计从业者。也许是我刚好懂一点设计,会一点摄影,就这样很自然地做出了选择。确实有不少人对我离开设计行业表示有些可惜,但其实我觉得我并没有完全离开或者放弃建筑设计行业。建筑摄影是项目落地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可以协助设计师表达设计理念,展现出设计所想表达的效果;另外一方面我自己也可以继续在此领域中学习,保持对行业的好奇与探索。从建筑到建筑摄影,只是转换了一种工作方式,过去的设计理念、工作态度、思维方式等,依旧可以沿袭下去。转换一个身份,以另一种视角再去观察所热爱的建筑行业,可以深入接触更多业内优秀的作品和思想。

 

Q:在过去的从业经历中,你看到的行业变化是什么?你如何看待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A:我从业时间不算很长,看得不算很透。这个问题,有消极的,也有正面的。能真正在设计上坚持下去的,都是值得学习的。行业总体进入快节奏的时代,比如互联网,以前是图片流,后来短视频兴起,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导致能停下来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思考得越少,思维就不能升级,最后就会变得陈旧,最终就像电子产品一样,越来越卡,然后只能被淘汰。快节奏之下,很多项目都有各种遗憾,但也无可奈何。景观跟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视具体方案而定。在以建筑为主体的方案中,景观是克制的,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以景观为主体的设计中,建筑作为景观的一部分,彼此共生。很多时候,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建筑或者景观都不能脱离一方而独自存在,如何让两者有机地结合,和谐共生,或许是景观与建筑的最佳平衡。

 

▽竹之山丘,天津智慧山山丘广场(原地建筑设计)

 

Q:曾经在项目结束后“踏上旅途,持续向北,一路干到了莫斯科,并最终来到了北欧。”在行走的途中你所看到的“城市空间尺度”是怎么样的?

A:弄岗项目驻场结束后,我开始了北欧旅行,第一次冲出亚洲,对路途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当地的城市空间尺度相对于国内的一些大城市来说较小,给人的感受比较舒适,大部分地方都可以步行到达,属于尺度亲人,步行友好型的。

当时的我很“擅长”走路,一方面,相对于在点对点之间“打卡式”赶赴一个个景点,走路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比如我在去教堂的途中看见了一座很有意思的坟场,与国内不同,这里的坟场更像一个公园,有人在里面散步……旅行中,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是最令人兴奋的,我当时拿着新买的相机,恨不得把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那是一种无法复刻的新奇之感。

 

▽行走途中的意外发现,更像公园的墓园

 

▽墓地并非禁地,孩童也可以在其中玩耍

 

▽8 Tallet-8字公寓,哥本哈根

 

▽Oslo Opera House-奥斯陆歌剧院,奥斯陆

 

▽The Tietgen Residence Hall-蒂特根宿舍,哥本哈根

 

▽Ørestad Plejecenter- Copenhagen-奥雷斯塔德护理之家,哥本哈根

 

▽Rock Church- Helsinki-岩石教堂-室外屋面,赫尔辛基

 

▽Rock Church- Helsinki-岩石教堂,赫尔辛基

 

▽Grundtvig’s Church-管风琴教堂,哥本哈根

 

Q:“记录下建筑落地后最打动人的那一刻。”“以叙事角度,为设计师及业主提供有故事性的画面。”在我看来一个是记录“高光时刻”,一个是捕捉“日常化瞬间”你更希望表达项目的哪一面?

A:高光时刻,可遇不可求。如风光摄影需要做较多的前期工作和预判,可能很多时候都不一定会成功。高光时刻或高光点可能在建筑师设计时就已预设,或是摄影师自己对建筑进行解读,从而做出的预判。这两者可能是相互包含的,想要保证所有的照片和角度都是高光时刻是有困难的,这需要天时、地利和关键的时刻,所以现实中往往会有一些取舍。所谓日常化,它包含着早、中、晚,甚至四季的变化,你需要在现场进行细致而敏锐地观察,捕捉环境,捕捉光影,当某一个空间或者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神圣的一刻,我觉得这个时刻就是高光时刻了。所以我会尽量在日常化的瞬间中,捕捉那决定性的瞬间,成就高光时刻。

 

Q:“摒弃机械式的拍摄手法,注重设计师对设计的表达,聆听使用者与空间之间的对话。”你是否提倡去专业化,技巧化的拍摄手法?对“专业”的理解是?

A:我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拍摄手法,当然为了追求效率与最终的图片质量,可能在设备上会比较专业。在拍摄过程中,会更依赖于自然光。我所谓机械式的拍摄手法就是指根据经验,在没有过多思考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如同流水线一样的打卡拍摄。每个方案在不同的环境中落地、生长,会形成不同的性格,我需要做的就是在拍摄前,对项目整体进行剖析与解读,了解项目背景及设计师的想法,以便于在理解之上去呈现与表达。我理解的专业可以分为道与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所谓专业可能更多的还是在于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以及对项目的理解与解读,同时保持学习与行业敏感性,这是关于“道”的方面。至于拍摄手法,设备上的操作等,属于“术”,通过摸索很快就能上手。在我看来,有灵魂的画面总是能给人带来感动的。

 

▽胡同里的戏剧天地,青云胡同(原地建筑设计)

 

Q:对于建筑、室内、景观、装置、展览的摄影,它们分别的侧重点是什么?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A:我把所有的作品都当做艺术品来拍摄 ,只不过建筑是一件较大的艺术品,而装置比较小,涉及的拍摄手法会有差别。对于完全偏室内的作品,会更注重空间与构图,而其他拍摄中会更加注重自然光线的把握。

 

▽都市里的自然之家-儿童卧室(原地建筑设计)

 

▽主卧

 

Q:网络上很流行“氛围感”一词,您会对摄影图片进行怎样的后期处理?或在底片拍摄时会有哪些辅助措施?或有没有让你非常心动的抓拍瞬间?

A:“氛围感”一词有时候还挺“玄乎”的对我来说(笑)。在我看来,当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那一刹那,或者晨光洒下,建筑的影子恰好打在地上,这样的画面就十分具有氛围感。在项目的拍摄中,我十分借助自然光线,一般不会做更多的处理。当拍摄场景中出现令人意外与惊喜的元素或者画面时,我会非常想要去抓拍那一瞬间。那些有故事性的、有生命力的,都会成为令人感动的画面。

 

▽光与彩虹,夏木塘酒吧(原地建筑设计)

 

Q:你有没有喜欢的摄影师,他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A:我非常喜欢街头摄影大师艾略特·厄威特,他的拍摄作品有点无厘头式的幽默。但这些看似幽默、轻松、诙谐的画面其实也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一定准确的预判,这也是作品拍摄中需要的。预判场景的光线、画面的角度、拍摄的时间,用恒久的等待,去捕捉一瞬间的惊艳。

 

 

 

______

随机彩蛋

 

Q:摄影师因为太会拍照了,会不会把生活过成背景板?长期观看定格的画面,会不会失去生活的真实性?

A:不会呀,我只是把你看到的,但不曾注意到的画面给记录下来了。

 

Q:“视频时代”,你有拓展视频版块吗?

A:也有涉及视频板块,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我的拍摄方式更倾向于讲故事。视频的拍摄需要详细的计划,也需要对项目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建立起情感共鸣。就像我做的杨湾驿站项目,早在设计初期,故事就已在脑海中形成了,最终这次记录拍摄的视频成为了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视频。

 

▽光与彩虹,夏木塘酒吧(部分片段来自原地建筑)

 

▽2021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视频部分截取(应主办方要求,视频经过了竖屏裁切处理)

 

 

Q:现在自媒体很火,怎么看待“人人自媒体”现象?

A:我比较乐观地认为,“人人自媒体”的现象总体而言是一件好事。摄影方面,从早期的黑白照,到彩色照片再到视频,维度逐渐升高,随着门槛降低,人的表达方式与渠道变得多样化。就像社交一样,从文字,到动图再到视频,情感的表达更加清晰和生动。单一的表达形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在的人,多维度的表达方式将是趋势,包括以后的VR,元宇宙。

 

Q:相机拍摄,手机拍摄,设备的差异是否影响作品的好坏?

A:我不是设备党,也有一些手机拍摄的作品,我倾向于把拥有的设备用到极致。当然每个设备都各有优缺点,会影响作品的特点,但不会影响好坏。此外每年都有很多有名的手机摄影大赛,有些作品表现令人叹为观止。当然在实际委托的项目拍摄上,为了效率与质量,追求设备也无可厚非。

 

▽手机拍摄图

 

 

 

感谢梅可嘉摄影工作室对本次采访的深度配合,欢迎更多业界同行约访!

 

更多 Read more about: 梅可嘉摄影工作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