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ool团队聚焦景观设计行业,致力于传播全球优秀设计理念,海外设计师专栏 关注在海外实践的设计师们,通过分享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实践,以及对行业的思考,来一起丰满我们对行业的认知。欢迎分布在海外各个国家实践的华人设计师们来节目做客聊天,分享你们的行业见闻。第一期为您介绍的是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现工作于PLACEMEDIA的侯斯弋。

 

 

Interview: Mooool x Hou si yi

在海外时间:2016年~至今
在海外地点:日本东京
学校:多摩美术大学 景观设计硕士
籍贯:四川 成都
工作单位:PLACEMEDIA, Landscap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联系方式:housiyichina@gmail.com

 

 

专访内容:

Interview content

 

2023.7.1/木藕 x 侯斯弋 


 

Q:你在日本跳过槽吗?还是一直待在这一家?

毕业后一直在现在的事务所里工作。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教授就是现在所在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毕业后接受教授的邀请进入了事务所。当时教授也比较关心我毕业后的计划,建议既然在国外留学,也应该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工作中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后对景观设计这个领域会更了解。就这样进入了事务所工作。我从研究生,日本叫修士第二年就开始以兼职的形式在景观事务所工作了。之前在国内也有过一段工作经历,到现在为止,已经工作快6年的时间。

 

Q:介绍一下你们公司,比如公司体量和规模,人员结构,公司特点?

我所在的PLACEMEDIA是小型的景观设计事务所,一共13 人。其中有 4 位是60岁左右的创始人,然后有2位50岁左右的合伙人。剩下还有5位设计师,属于我们这种年轻一些20岁到40岁之间。事务所都是研究生或以上学历。

我们事务所和其他公司有些不同,事务所有一个十年制的内部规定,也就是在事务所里工作满十年的员工,需要自己独立出去。去独自或和一些理念相同的朋友成立新的事务所继续从事设计工作,或去学校任教当老师,或者去政府,总之不管你去哪里,都尽可能将你在实践中学到的关于环境的看法与理念传达给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或不熟悉景观领域的大众,让我们的工作以及它的意义被大众所熟知。事务所一般没有10 年以上的员工,除非是合伙人或者是创始人。十年的时间,公司会认为设计师应该掌握了景观设计这个领域中,所需要具备的所有能力。最基础的设计能力,与业主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对景观的认知与定位,这些基本的以及非基本的能力都需要掌握才行。我们事务所是不会去区分硬景,软景,水电设计等专业。自己负责的项目从零开始到落地建成,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专业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Q:就是全流程,从设计到施工落地全权负责,全部跟下来,是吧?

对,是这样的。以阶段来划分的话,从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再到扩初深化,需要设计师独立完成。以专业内容来划分的话,硬景设计,软景配置,排水计划,照明设计这些内容也是需要设计师独立完成。我们事务所绘制的扩初深化图纸的深度如果在国内的话是基本可以直接拿去施工,因为业内有一个默认的规定是自己提出的图纸不能出现问题或缺少信息,如果出现重大问题今后是很难在这个领域立足。并且在各个阶段设计师也要负责给出详细的预算报价表。扩初深化之后,施工图就由专业的施工单位去负责。在日本叫做建设公司,日本这边的建设公司都是特别大型的企业,无论是在技术积累,还是员工培训方面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在施工和图纸方面非常专业。设计师提供的扩初图纸与建设公司出的最后一版施工图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成本预算控制方面,设计师还是经验不足。建设公司会尽可能在保留设计意图的基础之上,简化设计以尽量低的成本将设计落实。

除此以外,与客户的沟通汇报以及政府资料的准备,市民参与的workshop这些工作设计师也会负责。作为一位独立的设计师来说,除了应该具备专业的设计能力以外,对外的沟通交流,商业洽谈等能力都是需要具备的。这也就是提到的在事务所,我们的目标是以 10 年为一个期限,期间你要学会独立负责整个项目与公司的运作。

 

Q:所以日本都是这样吗?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以及十年制的毕业制度?

据我了解,这样的公司不常见。可能有些传统领域会这样,但就景观设计事务所来看也就我们事务所是这样的。动辄 100 人, 200 人规模的大型设计公司,他们的设计师不需要同时去做这些事情。我们是属于小型事务所,事务所的高层除了以设计师的角色工作以外,都还以教授或讲师一类的角色在大学工作,所以事务所本身也将设计师的培养与成长看的相对较重。事务所只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基本上是秉承着师徒传承的运作模式,在事务所里大家讨论项目时,也还是偏向于教学对话氛围,大家更多是讨论理念上的东西。

 

Q:为什么出国?为什么选择日本?

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应该是2015 年。初入社会很多东西其实不太了解,刚好中国这段时间的经济发展特别迅速,景观项目推进的那种速度感,团队的运作模式,工作的内容,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其实很难迅速适应。就项目的种类来说,当时接触的主要都是住宅一类的项目,这和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其实差别还挺大。周围的人好像都以比较机械化或者说比较固定的一种模式工作,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迷茫。

在工作期间,中式,新中式,现代景观,大家说得很多。可能也是受这些词语的影响,对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景观到底是什么样子,产生了兴趣。国内当时掀起的新中式景观限制了我对“东方语境下的现代景观”的想象。现代的手法,传统的元素,古今融合,两种语境带的反差体验就是东方语境下的现代景观吗?当时认为传统的东西应该传承,应该维护和保留好,让后来的设计有迹可循,而不是通过元素的装饰来向传统致敬,当代的设计应该去追求演变。所以当时想出去看看,就想到了同样在东方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日本。

日本其实是很传统的一个国家。有传统造园,枯山水这一类的庭院。到明治维新后比中国更快速的西化,更早接触西方的文化。到现在也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景观。日本的现代景观看起来是能够感受到传统的一些语境在其中的,但实际上都知道这是现代景观。以建筑举例,我们所说的日式,或和式,这种风格的建筑样式或空间构成很自然的就运用到了现代日本建筑中。比如说隈研吾先生的一些设计,或者坂茂先生的一些设计。可以说他们做出来的建筑有日式或和式的氛围。但这个“日式,和式”,和我们所定义的那种传统的“日式,和式”又不太一样,已经是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调整过或者说是对语境进行了新的一种诠释。一直想去日本看看,在这种语境下面的东方现代景观到底是什么。

 

Q:你会考虑在日本定居吗?还是以后也有回国打算?

没有考虑在日本定居。在日本整个行业都比较成熟,体系也比较完善,大家都知道景观应该怎么去做,或者说是需要做怎样的景观。反过来说,已经固化。但是在国内景观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可以去挑战的地方。这个很吸引我,能够实现很有趣的想法。

国外的理念,直接在国内运用的话,与中国的国情,与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文化,生活的人是不吻合的,没有办法直接嫁接上去,也不能去做这件事情。作为中国设计师,也一定会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景观。回到国内,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才能够找到答案。

 


 

可以分享几个我在事务所里接触到的比较有趣的项目。在做这些项目时,日本的景观设计师,也不能说这代表所有日本设计师的想法。我们事务所的设计师会将目光聚集在哪些视角上,景观设计原来是在做这些工作,怎么思考景观?景观的本质是什么?勾勒了一个逐渐清晰的轮廓,但它肯定不是完整或最终的答案。

 

 

01景观是帮助我们感知自然的媒介

 

这个项目是东京博物馆室外庭院的改造,左侧的这条石板路是150年前博物馆成立之初就存在的事物,整体呈现传统庭院的氛围。中间这个矩形石制物,是这次改造时新引入的设计。这个石制物无论是长度,宽度都与原来的石板路几乎一样。使用的也还是传统的石材。但是石材的处理,不同种类石块的组合方式,运用的是现代的处理手法,完成后整体空间效果还是保留住了传统韵味在其中。

 

 

新与旧都统一在一个相同的语境下。在同样的环境中,虽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如果旁人去看,设计师不告诉他的话,新加入的事物仿佛它本身也是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原有的平衡并没有被设计师新加入的物体所打破。埋在地面下的石块我们无法感知它的体量感,但是新物体的加入,将岩石这种材质自身的质感浮现在了每一位看见它的人的脑海里。设想10年以后,20年以后,在这个庭院,新与旧也就不重要了,时间在这些石头上留下的不同程度的痕迹,那些无法直接被我们创造出来,一直在生长演变的环境,是我们所认为的景观。

 

 

Q:同样是这个项目,大家找准方向,说这里需要一个让人坐下来的空间,你的方案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石条凳,但是甲方他会说,嗯,这个不够有亮点,这个是不是应该更要有创造性,或者是更要有创新性?大家可能就是会比较关注它的造型,可能出20 个造型各异的方案。

景观设计不应该重点去关注造型,形态固然重要,但它绝不能排在第一位,这不是景观的本质。事务所的名字叫 place media,我们将空间当成一种媒介,媒介本身是不重要的,反而它越简单越好。而透过它映射出来呈现在观察者眼里的东西才最重要。比如说一个电视,电视本身的那个屏幕一点也不重要,我们尽可能希望它大能够做到无边框。屏幕里流露出来的画面,故事才最重要。观察者关注的重点是故事的精彩与否。在这个例子中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尽可能将屏幕的分辨率提高,让画面更生动鲜活。

景观设计,是为环境服务,为人们观察感知身边的世界提供一个契机。比如说自然生长的植物,流动的水,不朽的岩石,岁月的变化,这些风景,怎么通过设计师重新植入在空间中的这个新的媒介,让进入空间的人能够透过它去体验感知环境,这才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让使用者过多的关注于媒介的形态在媒介上获得愉悦感。作为设计师首先需要认知到在这个空间中使用者想要发生怎样的行为。其次,作为设计师来说希望在这个空间中让使用者有怎样的行为产生。这是两件不一样的事情。如果在这里我希望让人坐下来,不会说那我们需要座椅,长凳或是其他东西。会首先去思考这里需要一个能够让人坐下来的装置,装置是没有固定形态的。那这个装置如何去设计,如何与场地产生对话,这就变得非常自由,考验景观设计师的能力了。这个物体它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氛围和谐的同时,希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坐下欣赏对面庭院景色的机会,那关于这个物体它种种的答案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石凳,或者说是石条,它和周围的环境是很吻合的,并且人们可以在上面坐着,人们坐着的这个行为才是我们想去创造的一个画面。而现实中人与庭院互动时,确实产生了坐下欣赏对岸景色的这一行为。

 

▽在设计师的主导下创造一个融入环境的媒介,让使用者产生坐下来看风景的念头,并提供实现这一念头的契机

 

我们做国内的项目也会遇到关于亮点,创新性这种问题。作为设计师得知道正确的事情是什么,或者说更好的答案是什么。开发商因为信任委托我们做设计,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更好的答案告诉开发商。如何让开发商接受也是优秀设计师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对方想要的东西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将会更好,需要将理由以对方能够接受的一种叙事方式传达给对方,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师存在的意义。

我们认为空间中所有能够为我所用材料都是激发人们感受环境产生念想的媒介。比如说你的周围是平常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直接去看它,一部分人是对这个自然有感的,但是绝大部分的人是感受不到的。这时,就需要通过一些事物,换一种形式,将它展现出来并且增幅效果,此时的画面就会让体验者眼前一亮,这也就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个桌面就是媒介,它所映衬出来的画面是景观设计师为这个空间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使用者走过时不经意的一瞥,或是坐在这里时,看到映衬在桌面上的绿荫,并与周围真实的绿色空间产生某种联系。这个氛围是通过对景观的精心设计才能够实现的,建筑设计是不会去做这件事情的。

 

▽景观设计师让你感受自然在你身边的那种美好

 

这是以前的项目,如果有修改的机会,希望对桌子重新设计。一是造型,第二是材料,不一定要用玻璃。黑色的花岗岩镜面处理也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设计时脑海里不应产生固定的观念,桌子是这个造型,这个是椅子的造型。这是不对的,因该将它们都定义为代表某种功能的装置。比如这是让我坐下来的装置,让我休息的装置等。这个装置没有具象的形态,只需要满足特定的功能即可,形态是自由自在的。我们需要去考虑的是这个形态怎么和场地内的其他物体产生关联性,找到属于这个场地特有的最优答案。如果提说到坐就想到了椅子,那椅子这个物体的既定形态已经刻画在设计师的脑海里,那很不幸做出来的形态怎样看都只是椅子。

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在形态上一定会很好看。但是除此以外,它与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联系,在同一个空间中物体与物体彼此之间充斥着那种看不见却可感的关联性。这些能量的外显关系的可视化需要景观设计师去建构营造,因为景观这一媒介它既与外在的客观环境交融,又与使用者的精神世界沟通。

 

▽时光交替,图底反转,打破既有印象

 

随着时光流转四季交替,在环境中的景观不会一成不变,变化也是设计中经常强调的语言。一些看似简单的白色人工大理石,就像国画中所讲的留白,烘托出周围绿意盎然的室外环境。同时白色的平台也提供给使用者一个休憩欣赏周围环境的机会,白天可观可感的主体是静谧的自然环境。到了夜晚,自然的绿色与黑夜融为一体,白日作为留白而存在的大理石成为了景观主体。主次关系的反转,是对既有印象的打破。日本的景观设计师经常会提到一个词[地图],需要去考虑地与图的关系。在设计中什么是地,什么是新创造出的图,两者的关系会相互转化。这也是景观设计存在的意义,将变化的环境向人们展现的同时,也去创造变化,强调变化。

 

 

02景观是对环境的调和

 

设计之初,如果我们只关注于红线以内,不去更大维度的解读红线以外的场地,其实在这个场地里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有意义的事物。因为给出的答案没有根据,与它所在的这片土地割裂。我们需要有一个更远阔的视野带着虔诚之心去解读这片土地,它会告诉我们这块场地所需要的那个答案。这是一个位于铁路旁的体育馆项目,铁轨紧邻体育馆。可能大家对景观的普遍看法是通过在场地内做出富有特色,高于周边其他项目品质的设计从而吸引人流。

 

 

最后我们创造出来的景观使用的是在金属网里面填满砾石的这种组合方式。使用这种设计语言能够让场地与一旁的铁路交通的氛围有效的统一起来,初入场地的使用者不会明显感受到边界的存在,景观中没有你我之分,所有的空间都紧密相连。

 

 

景观不一定是我们常说的植物造景,水景,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等,这些才叫做景观。其实景观是一种环境调和,如何将建筑与外部的铁道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去进行调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使用类似的材质,使墙体与整个车道在视觉上非常统一。换句话说,感觉它不像是景观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更像是修建铁路的土木工程师的设计。所有的关系都合理,仿佛它本身就存在那里,这样的设计是最好的景观。

 

 

Q:比如说开发商或者是委托方,看到这个方案之后,他会说,诶?这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要邀请你们来做?

是的,当设计完成后大家都认为自己也可以做出来。但是当这个场地是一张白纸时,首先作为设计师的你会不会向这个方向去思考,把这个方向的正确性以及作为最优答案的理由告诉开发商,沿着这个方向坚持走下去的同时实现委托方的需求,这不是所有设计师都能够做到。

 

 

03景观设计师留给场地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这个设计其他人也能做出来,为什么要请你们公司来做?比如这个项目,位于日本的金泽,这段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墙是当地的古迹。这其实是景观设计竣工后的照片,看这张照片你可能会问场地在哪里?景观设计师做了什么?因为石墙前只看看到草坪。没有景观设计师参与,大自然也就是这样的,那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如果看剖面图的话,会发现石墙与草坪之间有一条很宽的城市车道。如果车道在这里,来来往往的汽车飞驰而过,人们会对这个古迹失去兴趣,这段宝贵古迹的存在感将被弱化。为了弱化车道的存在,突出古迹的主体性,室外景观就是在场地内以草坪的形式规划地形,设计视线,这是景观设计师给出的答案。

 

 

Q:所以现在只能看到一个白色的车,然后跑过,但是不看到它的基底,所以这个高度也是你们预判的吗?你们希望最后它会呈现有一些动态的东西从画面中经过,是吧?

是的,当人们从公园望向遗迹时,遗迹本身不应被新置入的景观而削弱了历史感和纯粹性。但车道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车道的存在才能创造出的景观是什么也需要设计师去思考,我们不应片面的否认任何事情。设想如果车道完全被挡住,看到的画面又会变得平常无奇。刚好能看到疾驰的汽车车顶,这时的画面它才是生动的,或者说它才会有变化。仿佛时间停止的这段古老墙体与前面转瞬即逝的运动轨迹,同一个空间内两者的并存,能激发观者更多的内在体验。这个画面是我们想去实现的。

 

Q:那你们是在方案阶段就跟委托方达成了共识的吗?落地之后委托方仍然认可你们提供的这个价值吗?

应该说在概念提出阶段,已经将我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告诉给委托方。只是讲故事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从设计师的立场看完成后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委托方可能考虑的更多,实际的商业价值没有达到预期这是有可能的。

在当下可能引起只有 10% 的体验者的共鸣,但是五年,十年后如果人数增加到 20%,更多的人接受这样的景观,百年以后大家都接受的话,那大众关于景观的认识在向着我们所设想的方面演变。相比于某个设计项目的成功,这才是最让设计师高兴的事情。将我们对于景观的所想,所感,想要去诉说的,通过自己的设计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对方,这是每一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

 

Q: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景观它本来就是需要有一个承接性的,比如说你们现在可能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其实会是成为一个基底,成为红线内的一个基础条件,然后未来的设计师再在上面做设计叠加?

在日本,不会将场地推平再造,景观设计也不是从零开始。许多开发项目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地形,保护树种或是历史遗构等。最终的景观不是设计师全新创造出来的,而是通过设计置入新的东西,将场地原有的魅力凸显出来。比如这个场地里面有山,那我们就要合理地去利用山。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建筑的寿命只有 50 年或 100 年,但景观是会一直存在下去。这里种下一棵树,如果这棵树维护得当,经常看见一些树有 100 年的历史, 200 年的历史, 300 年的历史,它们会成为当下的我们在这个场地里留给未来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去设计当下的景观,更多的需要去思考在满足当下人们需求的同时, 100 年以后, 500 年以后这个场地里面,有价值的,还能够留下来的事物到底是什么?设计是时代的叠加,红线之内,设计竣工不是终点,未来的设计师还会在我们所建立的设计基础上继续去叠加新的设计。

这是大学教学楼的中庭,景观设计做得非常自然像林间风景一样。创造出未经人工过多雕琢的原始自然风貌,是高品质的景观设计的一种层面的表现。

 

 

Q:袁嘉老师说了一句跟你一模一样的话,他说“设计的很高大上,不见得有多么了不起,但能把一个遭受破坏的地方通过人工修复变得十分的自然,才是真功力。”

对,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自然的重要性,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来说,得要明白才行。景观设计到底和其他的行业领域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我们能够去使用的工具,能够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里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现象,建筑设计是不考虑现象的,只有在景观设计中,我们的环境空间里才会出现象这个词语。

 

Q:现象是什么意思?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树木的生长,花朵的凋零,金属的老化,岩石的崩坏,水的流动,这些各式各样的自然存在;再比如溪流,江河,水雾,冰雨这些变化万千的形态;再比如夏季的蝉鸣,秋季的红枫,下雨时的雨声,风吹过晃动的旗杆,阳光下斑驳的影子这些画面都是现象。景观设计要去做的就是将我们的景观,我们的设计作为媒介,这个媒介存在的目地就是把这些现象展现给大众,让大众去感受周围客观存在的环境与自然,这是建筑没有办法实现的事情。建筑是很社会化,功能性的。但是景观给予我们一个窗口,让我们将自然重新再引入人们的身边。告诉大家自然的那种美好,自然的那种美是景观设计师最宝贵的财产。

我们很少在项目中去做偏向于建筑形态的东西,造型方面的东西很少,尽可能的希望避免它的出现。雕塑,装置造型等是雕塑家,装置艺术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能够实现的,不需要景观设计师去主导提供。这些确实会让观者眼前一亮,有丰富的商业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对于自然环境来说,其实是没有太大的积极效果。但是如果景观设计就是无主张的完美还原自然,它又失去了意义。因为它就失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也会失去设计师存在的意义。在这个中庭景观中,中间的这一条人为设计的直线木桥就变的尤为重要。它在这空间里的出现,与林间树木自然形态的对比,人工与自然如何的并存才是我们去思考景观到底是什么的契机之一。

 

 

我们既要去保护自然,再现自然,把自然的美传达给大众,但作为人类设计师的我们,也需要在场地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东西,而且两者需要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行,这才能表现出景观设计师的价值。特别商业化,特别视觉化的设计,相信也会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作为景观来说内在的生命力,演变的可能性就比较弱。与表面的造型相比,如果项目成本有限,宁可舍弃掉表面的一些设计,将覆土做充实,排水措施做好。在此基础上生长,获益的那些事物未来的形态才值得我们去期待。随着时间的变化,植物变得越来越高大,石头出现一些岁月的痕迹,这时我们才能说设计是成功的,自然重新接手设计,它真正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受人呵护长大的小树形成树荫空间,又将反馈给我们,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活动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设计之初对基础的预备是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们给予这个场地一份礼物。50 年后,建筑会被拆除,当有个新的建筑重新建设时,这些50 年树龄的树是会留下来,那时的景观设计师会围绕着它们再去做设计,之后又可以去期待下一个50年更美好的画面。所以我们除了为了当做设计以外,也尽可能的为未来的环境去预留一些可以使用,可以成为财富的景观。

 

▽建筑提供给人类庇护所,景观关怀人类的同时,还需要关怀土地,给场地留下财富

 

景观设计师送给这个场地一份最好的礼物,是一个足够充实和丰富的基础,它将长长久久的去滋养在上面生长的生命。随着历史的变迁,建筑可能不在,但是创造出的环境还在,人们围绕着它修建新的建筑,它也会成为新建筑旁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我们事务所整个设计理念,还是尽可能地以自然为本,避免去强调视觉化方面的设计。如果需要强调视觉化,如何让它与自然取得一个平衡是很重要的课题。

 

▽在城市中,提供一个很自然的景观环境很重要

 

这是一个商业空间的项目。外围设置了这种比较生态的雨水花园或城市湿地,在日本的商业开发中经常会做这些。它会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一个环境,这个场地里晚上会有萤火虫出现。开发之前在这里就有萤火虫和湿地,只是效果质量不是很好。需要通过景观设计重新让这片土地更适合萤火虫生活。通过调整土壤的品质,提高覆土深度,在石块间为萤火虫增加可供筑巢的孔隙等,这些是通过景观设计实现的事情。

 

 

以及场地中也有这个黑色的金属杆件,到了萤火虫生长繁殖的季节,整个区域都会用黑色幕布将它罩住,人是不能进去的,里面完全变成萤火虫的世界。为了方便小朋友观察萤火虫,会架设一些木制平台,也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土壤的破坏,所以使用的都是金属件进行支撑。

 

 

Q:这种的造价跟就是直接给它做硬铺,然后上面铺一层,哪个造价更贵?

金属支撑要贵一些,需要去强调这样做的好处。如果我们用金属支撑,进行防锈处理,它其实对土壤的污染或对土壤的影响相比于一些混凝土来说是更小,并且不会污染水质。

 

Q:就是两种不同的材料选择,像你们用的采用的这种方式,如果未来这里要改,那拆了之后,它的建筑垃圾肯定会比那个混凝土的少。就是不要去给场地增负担,尽可能去少增加一些,建筑垃圾或者是施工垃圾,对吧?

是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并且选用架空处理,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可调整尺寸与范围,适应性更强。

 

Q:商业里面给到这么野趣的空间,感觉好像是在森林里或者是郊外。

对,是很自然野趣的空间,景观中生态环境的营造很重要,这种设计,这种空间的好处,和它带来的意义需要传达给开发商使开发商接受。

 

Q:你们是怎么传达的?比如说开发商他会说,诶,你这里给我带来了维护上的负担,还不如给我把它硬化了,成为更多的一些可做商业活动空间。因为开发商或者是商业他可能要关注,这个空间有没有给他带来增值的效益,而不是说我要爱护环境,我要搞雨水花园,我要为社区,为城市做贡献,他就接受你的可能,这个可能不一定哦。

这个确实不一定。但是室外商业所需要的空间不是无限大的,都有一定的面积需求。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设计师是能自由提案创造出更多样的空间,让开发商知道这些空间可以实现新的活动产生新的效益。我们要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它给整个环境带来的增值效益告诉给开发商。

比如这个项目的自然环境做得很好,政府本身就会去做城市宣传;多元化的使用开发,政府也会提高项目的建筑面积;也可能会得到政府的专项补助等。另外除了开发商预想的那一套运营模式以外,城市还需要其他的空间,当这些空间出现了以后,他们所预想不到的人群会过来。比如和教育相关,当更多的小朋友过来,其父母就会过来,他们就会来这里消费。再比如周末这里开展观察萤火虫和植物的夏令营有电视台采访,那这个商业项目又在社会层面进行了一次推广,所以其实可能性是有的。

在与开发商沟通之前,大量出现我们所说的雕塑物,视觉系的设计相比,为城市空间提供一个更生态,更自然的景观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个理念和想法,作为景观设计师来说,首先得要具备要接受才行。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以后已经过了那种高速成长,疯狂追求视觉化,追求造型冲击力的时代。现在大家更接受这种比较安定,自然的环境。这其实这也和国家与国家之间,大众的观念还是些不一样。

 

▽室外环境中尽可能去创造生态性的空间价值更高

 

 

04作为景观设计师有义务为土地设计一个可自由呼吸的场地

 

这是早稻田大学的剧场,项目设计之初景观设计师就参与进去提出将建筑埋在地下,地面还给校园的愿景,最终地面全部做成比较自然供学生户外使用的景观环境。

 

 

设计开始就会去考虑材料与材料之间,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空间中所有外露的景观都有序的统一在一种语言下。从地面使用的透水混凝土砖到室外的家具都使用的三角形模数。越简单的东西,越简洁的东西,最后展现出的设计感越强烈。

 

 

设计的过程中对设计的合理性,不同物质之间交接处的处理尤为讲究。为什么这个方案里面会选用三角形的砖,其实是建筑本体是有一定的几何造型和坡度变化,考虑到这一情况,最终选择了三角形的铺装形式。如果选用平常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砖去铺贴的话,无法避免的将会出现切砖折角的问题。为避免大量出现琐碎的小块,设计之初就决定选用只有三个端点的三角形,它能非常自然地顺应各种地形的变化。

 

 

即便选用了三角形的透水混凝土砖,整个项目做完以后会发现,由于尺寸形态的原因实际施工时有些地方是没有办法铺设。我们不一定在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用特定的材料将它铺满,不需要去勉强的切割填充达到所谓的视觉效果。在众多项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很多夹角处或者转角处,切很小的碎片把缝隙填满。实际看上去并不舒服,并且这里会非常脆弱很容易脱落。设计师应该尊重与接受材料原本的状态与特性,不需要为了视觉效果,勉强的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实现所谓的设计效果。当我们对材料进行不必要的加工时,材料本身的魅力就会被削弱,交接处的设计被我们忽视。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选用了以砾石填充的方式去解决这一问题。会发现最后的效果一点都不勉强,而且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物体也有空间上的呼应,整个景观的氛围是统一的。当所有的材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整个设计反而看起来会更为稳定合理。设计师应该要关注到细节,细节才是最精彩的地方。

 

▽材料之间是相互呼应,所有的材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次是,我们没有必要设置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人们需要通行或活动的空间其实是很小,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没有必要去特定的区分出广场或道路或绿化。这是道路,你要按照这条道路去走,然后这里有个广场,你的活动就要在这里,不是的。可以看到中间的草坡即使没有提供供人休息的装置,也会看到大家喜欢在那里休息。设计师需要去考虑草坡的坡度与高度,使人们看见草坡的瞬间产生去使用它的念想。

 

▽设计不对空间做定义,让使用者自由地享受空间

 

不需要去区分道路,广场等空间,扩大来说的话我们应该打破硬景软景分开的这种想法,两者是可以通过设计在同一空间内并存。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在三角形PC砖间的留缝中埋入了地被植物的种子,比如说看到这个照片你会发现其实人们经常使用的区域,植物不会长出来。而人们不常去通过的区域,植物就会慢慢生长出来,空间是变化的。景观不是施工完成后就结束了。它将会一直发生变化,空间中所有的使用者,他们都是景观设计的参与者,他们也是是景观的创造者。当这个区域走的人多了,植物会后退,很自然地形成一条通道。当这个区域走的人少了,缝隙里的草会长得越来越茂盛,到一定的程度它会将这个PC砖盖住,变成很自然的一个绿色的体量。人与自然的这种互动让景观充满了魅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设计师需要将景观设计中看不见的基础部分做好。为了让植物能够很好地生长,整块场地下面都有两米深的覆土。选用的透水性的混凝土砖是直接放置在覆土上面。虽是人工,却高于自然本身为动植物提供的生长环境。所以这不只是故事,而是真实地从这些缝隙里植物会生长出来。

2米覆土深度也为今后空间的调整留下可能性。拿掉某区域的PC砖,就可以种植一棵树木。如果树木死掉了或树木长大需要移动,都能够应对。它是一个可变的设计。这个项目我们叫第二大地,希望去创造一个真正的土地。植物能够良好地在里面生长,可以自由地移动位置。设计不是把场地固态化,而是设计介入之后,它依然是自由可变的。

 

 

Q:你刚刚说那个pc砖敲开下面直接是附土,这个我觉得好感动,铺装下面不做基层硬化直接覆土,除了让他成为一个动态的景观,还有就是为了不破坏水的循环系统。以及这个水景和它的边界处理,既保护了水的自循环,也是对自然水元素的充分肯定和欣赏,并把它融入造景的重要一部分。

如果场地内种植的这些植物它所需要的用水,是需要占用城市生活用水的话,其实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我们并没有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当场地所收集到的雨水能够 100% 的转换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用水,对雨水的合理利用将会减少一部分运营成本,那么我们大量种植植物就是没问题的。我们在每一个项目里都会去强调自然的重要性。与自然有关系的工作,在城市里就只有景观设计师,我们要尽可能扮演好这个角色。建筑设计师其实是不太关注景观的,也不太关注真正的自然或者植物。自然中充满魅力的点,或者说自然的种种现象,怎么去传达给周围的大众,这是景观设计师需要去做的事情。这里面最重要的财富就是自然赋予给我们的植物,雨水,以及光线,风,等这一类事物。景观设计师要充分运用自然给予我们的各种元素,并欣赏它们,这其实也是这个专业赋予我们景观设计师最重要的一个责任。

 

Q:在我们的城市空间里,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很多项目,不仅街道绿化,还有一些大型公园,它的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要全靠人工早晚一遍一遍的补给?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它不是一个能自洽的空间?为什么我们景观设计没有为城市减少热岛效应,反而在增加城市水资源的负担?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城市里面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导致植物空间它是被隔断了的,它没办法形成一个连通性。经常看到坑里的植物根系翘起来破坏了铺装,下雨地面积水铺装形成泥浆水炸弹,或者是沉降这些问题。

可以看到这个混凝土其实很有厚度,它一整块都能透水,既能保证强度也能保证透水性。只要达到这个厚度就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了。下垫面,排水这些也需要做好。日本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大众普遍比较爱护自然,因为爱这棵树,爱这个植物,就不会去做会伤害它生长的事情。如果将植物生长的范围固定,这样做对于植物来说不是很友好,它们会不舒服。简单来讲就像一个人被关进监狱里面。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尽可能的把覆土的面积做大,真正意义上让植物有生活在自然土地上那种环境。

解决沉降的问题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把基础,下面的垫层做好。还有就是材料开发,不是简单的就直接使用回填土,土壤对植物生长怎么样,大家都不关注,只要树能够种下去就可以了,忽视土壤的品质认为只要有土植物就能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大家需要去关注土壤的品质。比如选用诱导树根横向生长的土壤,在日本有很多的公司开发出这方面的产品。土壤不好的话,随着树根的生长它会将面层翻起来。采用专门开发的高品质土壤,或者说单粒度的砾石,去大面的铺设,能够保证树根在土壤里能自由地呼吸,自由地去生长。当景观设计师去关注这些看不见的事物,认为这些内容很重要,并将重要性不断地传达给开发商,能够在一两个项目里呈现出不错的效果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这些内容,推进行业的发展。

 

▽构建软硬比和谐的景观

▽构建生机勃勃城市街道环境

 

Q:国内有个现象,大家就是摆烂,然后就说,诶,是因为甲方/领导层的意识觉悟不够,我们没办法,我们设计师没办法。现在反过来说,其实是,你有没有努力?你有没有去传达?你有没有去做,是不是?

努力去传递这份信念也很重要,宁可舍弃一些看得见的表面上的东西,将下面看不见的基础做好。可以将景观中看不见的这一部分想象成一个盘子,我们尽可能地把这个盘子做好,盘子越大越厚实,在上面能承载的事物越多,它代表了这个项目今后的可能性。这不是短跑比赛,是一场马拉松,获胜者往往不是起步就跑在最前面的人。

关注土壤健康,关注植物的生长,关注水。雨水渗透滋润土壤,疏流,汇聚,然后蒸发,这是一个循环。景观设计师应该有意识的不去破坏它,尽可能让土壤有机会连成一体,并且采用利于根系生长的土壤,既能维护水的自循环系统,又能利于植物的健康成长。把看不见的基础做好,是每位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养。

 


总策划:陈科君
审稿编辑:陈科君,侯斯弋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