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分享嘉宾是俞昌斌老师,一位热爱写作的景观人,一位生于1970年代的学者,1994~1999年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景园建筑专业就读本科。1999~2001年在EDAW(现已被AECOM收购)工作。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创立了易亚源境,英文为“Young Asian Scape(YAS DESIGN)”,提出了“重塑亚洲新景观”的愿景。就这样一路走来,猛然发现已经创业20年了(2001~2021)。
分享嘉宾:俞昌斌
编辑发布:Maggie
原文
Original excerpt
2021.8.20上海/俞昌斌
他的这20年,可以说是经历了国内景观行业发展的各个时期。
今天,我们有幸能够邀请到俞昌斌老师来给我们分享他的从业20年,这期间支撑他能够一路走来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我不可回避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同济”
同济:坚定梦想
易亚源境的办公室这20年一直位于同济大学的周边,公司同事吃饭、跑步、听讲座,甚至看电影都在同济大学内解决了。还有我们三个合伙人是同济大学一个班的同学,而我们所在的“94景园”班也创造了同济历史中的一个奇迹,一个班30人成立了10多个公司,高峰期平均2个人一个公司。这是因为我们赶上了风景园林行业爆发的好时代。
对我启发很大的是我的同班同学杨晓青先生(绰号“老杨”,上海大观景观创始人,参与上海杨浦滨江的景观设计)。我们是同一个寝室上下铺的兄弟,在大学期间一起做了三年国际竞赛,直到现在也经常聚餐吃饭、交流设计。总结起来,同济的五年(1994~1999)本科教育时光彻底改变了本来懵懂的我们,为我们烙下建筑、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的印记。
关于同济大学要讲的内容很多,简要地聊几点。首先要感谢那里大师云集的学习氛围,同济风景园林有“八大元老”,最有名的就是陈从周老师,建筑系的冯纪忠、罗小未、戴复东、郑时龄、常青老师等,城乡规划系的吴志强、周俭老师等。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年轻老师,当时还在读博士的王澍。1997年王澍在同济读博士,留一头长发,带我们大三的学生做幼儿园建筑设计。那时候,他会带着几个谈得来的同学在同济的大草坪上喝酒、聊天、“摇滚”人生,让我感觉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挺独特,当然他教出来的设计也挺独特,与常规套路不同。我的幼儿园设计就是他改的图,后来我发现和他的杭州国美转塘校区的建筑风格怎么那么像。当然,这也最终促成我2019年崇明乡聚稻田“摇滚”作品,算是对他的致敬之作。
▽崇明稻田摇滚现场 摄影:胡蕾
我们当时是属于城市规划系下面的景园建筑专业,所以基本是规划系的老师接触得多,如吴志强老师。1996年左右他刚从德国工作回学校,我当时担任同济建筑城规学院“青年建筑师协会”会长一职,在吴老师的指导下为同济大学(1907~1997)九十年校庆做了一本同济历史建筑的小书。记得当时还不太会电脑软件,照片是一张一张贴上去的,文字是word打出来排好版再彩色复印的,封面也是剪贴版的。纯手工制作,所以数量极少,大概就做了10来本。同济百年校庆的时候,我把自己保留的一本原稿也捐献给了建筑城规学院。这件事对我很有意义的是,当时在吴老师的支持下采访了很多著名的老教授,听他们讲建校的历史,如罗小未老师一直坚持同济大门到图书馆到大礼堂不是要做一条轴线,而是自然形成的。
▽保存了20多年,学生时代的手工小书
学习时期的经历对我职业生涯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在离开同济后的20多年,我一直没有离开同济,不仅住在学校周边,工作在学校周边,为了反哺学校的培养之恩,我也经常回学校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我希望能够用我的经验帮助到年轻人的成长。
一个在写作中寻找到了快乐的景观人
写作:执着求索
创业初期的前十年,我是很迷茫的,一边要钻研技术出作品、一边要经营管理公司、管人、接活、要钱,不知道路在何方。
在2009年我决定写一本我自己的心得体会,也是我对那十年工作的复盘,即《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丛书之一:景观材料与细部》(2010年出版)。该书的出版得益于我在2006年开始研究“新中式”,也是因为那一年易亚源境开始做天津泰达建设的格调系列项目,在大量的碰撞中我对新中式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从那时候开始,我和易亚源境就专注于“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这一目标,一直延续至今也不曾改变。
▽天津格调松间 ©易亚源境
当然,这也同样来源于前述的同济教育,因为同济风景园林始终坚持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如陈从周老师写关于苏州园林的《说园》一书,一代代老师教导我们后辈坚持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来重塑和解构中国古典园林,让中国园林再次辉煌起来,而不是一味追捧当时流行的欧式、法式、美式等景观风格。
之后,2012年我出版了《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丛书之二:空间营造》一书,主要研究了中西方空间布局的不同,提出如下三个空间营造的内容。
1、空间布局:中国传统园林将各种不同性质的景观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布局,通过空间转换带给游人不同的体验。而西方现代的景观空间布局,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从功能着手,也讲究空间的组合与对比。因此,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应从空间属性和形态分析两方面因地制宜进行设计。
2、路径引导:路径设计的功能是引导游人根据景观师设定好的路线来游赏,使之感受到完美的景观体验。中国传统园林总是千方百计地把景点的一部分遮挡起来,使之忽隐忽现,让人步移景异。而西方现代的景观设计直接了当,追求开阔的广场、舒朗的草坪和简洁的水景等。因此,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空间营造既要巧妙地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也要考虑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通过合理的路径引导来处理隐藏与显现的关系,同时我们要学习现代西方在景观设计上用科学方法来分析路径,如平面和竖向上的路径引导。
3、观景体验:通过对空间属性和形态的分析、布局,结合平面和竖向上的路径引导,景观师实际上是设计了“景”,让游赏者来“观”。“观景”的过程就是让游人参与其中来体验不同的景观空间的过程。中国传统园林让游人自己观景、体验和领悟,来与造园者实现共鸣。而西方现代景观也认为真正的场所并不存在于建筑之间,而是存在于值得回忆的体验之中。因此,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要将中国传统园林的观景手法与西方现代景观的场所精神相融合,突出通过体验产生空间与人的互动,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场所。
这两本书,是我对自己工作的总结,更是为了在迷茫中,找到让我能更加坚定自己的设计之路。
2016是非常有趣和转折的一年,微信公众平台逐渐兴起,新中式突然一夕之间在中国地产界流行起来,而Art Deco、简欧、法式等流行风格却开始销声匿迹。
2016年对我来说,也是特别的一年,我停更了我写了10年(2006-2016)景观方面的博客,微博。作为曾经景观圈内的大V,粉丝达到几十万人之多。回忆那十年与粉丝的交流切磋,让我对互联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总结起来,我不是热衷于社交的人,应该是崇尚读书和写作、规律生活、健康、静思、复盘的“宅男”。写书与读书、博客与微博等网络社交成为我二十年来主要的生活状态。
2016年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我考察了莫干山民宿,和朱胜萱(原上海世博会景观设计公司Nita的主创设计师,从景观设计界跨界到民宿及乡村振兴)、吉晓祥(大乐之野创始人)交流之后,写下我的第三本书《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莫干山乡村民宿实践范本》。这本书本质上是希望通过“民宿”这一当时还属于新兴事物的研究,探讨如何进行乡村振兴。在当时,还是很少有景观师去研究乡村振兴的。但我从学术角度,发现这或许是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大有可为且必须介入与突破的一个边缘领域。
在《民宿》一书出版的2017年开始,我列出一个写作大纲,对风景园林专业、建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介入乡村振兴提出“唤醒、重塑、复兴(转型)”三步走的方法论,以设计师的角度提出”体验设计“的模式,用体验带动产业发展,通过自然风景、历史文化、产业、旅游居住四种体验来振兴乡村。没想到这第四本书从2017年写到2020年,花了三年多才写出来,2021年5月才正式出版《体验设计重塑绿水青山——体验振兴方法论、案例分析与试验田》一书。
▽书籍《体验设计重塑绿水青山——乡村振兴方法论、案例分析与实验田》
从2009到2021这12年我写了4本书,是我对景观边界的一次探索,是我在经历职业瓶颈时的再一次突破,我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扩宽自己的设计之路。
或许有很多困难,但如果热爱就不要停止脚步
成为景观设计师后,我习惯像写日记一样把自己想说的内容每日整理出来,复盘、总结成博客文章、成书,是我一直坚持至今的”快乐之源“。一步步走来,竟然也写了四本小书。回顾我的人生可能因为几本小书而自怡与发光,也是甚为欣喜和宽慰的事情了,我想,这一切的探索也都是源于对设计的热爱。
最后,我其实很鼓励景观设计师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论与工具箱。
在景观的这条路上,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变革,下一个拐点在哪,迷茫的时候希望你能找到一个支撑自己坚持下去的”快乐之源“,继续努力向前!
从2001到2021年这20年的设计生活中,我每天一定要抽出一段时间浏览建筑与景观网站上的好项目和好文章,并整理在Evernote,做“见感思行”的读书笔记和“设计一表”的汇总整理,用互联网云的方法扩充我的设计第二大脑。
▽工作习惯,整理的读书笔记截图
如果你也希望通过写作来探索景观的领域,关于写作,我总结了如下两点,或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1、自下而上的模式,首先要了解研究对象发展的过程;第二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总体;第三是寻找一些对象演变过程中“非平均”的小变数作为线索。
2、从0到1,死磕写作,首先要结硬寨,打呆仗;第二要用简洁的逻辑框架聚焦在观点和思想上,而不是语言本身;第三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逻辑可视化。
最后,送给在行业中挣扎的每一位年轻人,停下来,想一想,你迷茫的是什么,你困惑的是什么,想清楚最核心的那一条,找到自己的方法,再继续向前,毕竟,我们这些老人,也还在路上,你们还怕什么?
也希望以后的20年,易亚源境能再出几个好的设计作品,并在风景园林、乡村振兴、建筑城规等相关领域帮更多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俞昌斌 Changbin Yu
易亚源境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上海乡聚公社联合创始人;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国际会员(No.776049);景观设计师、学者、景观作家、摄影师、景观自媒体KOL。其学术主张“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 从景观材料、细部到空间来研究景观设计。对于乡村振兴,提出用“体验设计”来唤醒乡土中国,通过实验田的方式总结出“唤醒、重塑及转型”乡村创新方法论。目前已出版《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丛书之一:材料与细部》、《之二:空间营造》、《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莫干山乡村民宿实践范本》及《体验设计重塑绿水青山——乡村振兴方法论、案例分析及实验田》等4本书籍。
留言
Comment
Jade:为俞总打call
审稿编辑:王琪-Maggie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