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的开发不是无限的,大城市已经逐渐开始从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更新。大规模的新城开发与项目建设已不复存在,地产的政策也在不断收紧。我们不妨思考,如果有一天政府出台了地产项目竣工方可销售的政策,示范区会怎样?如果不考虑销售,人们真正需要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怎样的?流程化的地产行业是需要设计还是服务?景观行业是否还要大量依赖于地产项目?

 

分享嘉宾:杨晓青
编辑发布:Via Wang

 

©大观egda

 

 

原文

Original excerpt

 

2021.5.22上海/杨晓青


接到木藕网陈主编的邀请,聊聊景观行业,我想就从身边谈起,说说行业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地产景观。

随着这些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地产为景观这个行业创造了大量的机会,带来了大量的项目。前些年是住宅,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住宅的调控,又转战至商办园区、文旅小镇甚至涉足到了乡村。这也导致了两个现状:一是设计公司基本都集聚在地产公司所在的城市,如京沪、成渝、深广等地,应该汇集了超过80%的景观设计公司,项目也随这些区域辐射。在我个人映像中几乎很少遇到这些地方以外的景观设计公司;二是设计公司的项目列表中大部分都是地产类,这个比例也可能超过了80%。由于地产项目有着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持续的开发需求,正是设计公司在经营上所需要的。但这也带来问题,就是项目的同质化,尽管设计师们绞尽脑汁,奇思妙想,本质上仍然脱离不了是一个销售的道具,并且是和地产公司营销、成本、工程等多部门综合协调后的结果,简单说就是套路化设计。

不可否认的是,地产景观对于行业有推动作用。不断提升的示范区造价,为景观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景观的材料、工艺、设备、植栽、科技含量比以往更为讲究,如今在某些售楼处的体验区中甚至可以看到媲美室内装饰的精美节点。以往 200~300 元/平米的综合单价被提升到了1500~2000 元/平米,提升了7到8倍,一定程度上拉高了这个行业的品质和标准。尽管是出于商业销售需求,但地产景观在专业度、精细度、品控度以及进度管理上的经验和成绩是公认的。

但地产的开发不是无限的,大城市已经逐渐开始从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更新。大规模的新城开发与项目建设已不复存在,地产的政策也在不断收紧。我们不妨思考,如果有一天政府出台了地产项目竣工方可销售的政策,示范区会怎样?如果不考虑销售,人们真正需要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怎样的?流程化的地产行业是需要设计还是服务?景观行业是否还要大量依赖于地产项目?

 

设计师离开了地产景观,还能做些什么?

就景观设计(或者风景园林)这个专业而言,其知识储备和研究对象一定是不局限于地产项目尤其是住宅项目的,我们的工作,尺度上可以大到几十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小到几十平米的口袋公园;类型上可以涵盖广场、公园、街道、河道、工厂、学校、医院、园区等多种用地。我们可以解决和处理室外的空间与场地问题,我们可以创造有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的场所,我们甚至可以建立更亲密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一个景观设计师的专业架构,如果能够融入更多对现实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完全可以更有所作为。

越来越多的设计公司开始思考转型和项目多元化的问题。据我了解,奥雅、山水比德等都有意识开始参与城市公园、开放空间等非地产类项目。也有很多设计公司,有意识的在示范区和体验区中,尝试呈现一种“非地产”的气质,力图创造出开放街区或者社区公园的风貌。

我曾经半开玩笑的说,这是有追求的景观设计师们的 “私货”,是一种带着使命感的倔强。

我们团队最近几年的工作也集中在城市更新、开放街区、社区、校园等非地产领域,也是希望能够更多的面对和解决城市高速发展后所产生的问题。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气候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广泛共识,中国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这两个目标近期也被反复提及。

这需要设计师们除了关心铺装图案和景墙材料外,更多的要去了解自然,关注生态以及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即使从非常现实的角度出发,依托国家战略也是必要的,城市在发展,经济还在增长, 原先集中于地产领域的资金,不会凭空消失,必然会转移到让人民幸福和满意的领域,这些领域是值得关注的,也是景观行业新的机会。在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在满足各项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有意识的为生物多样性预留空间,提升生态服务能力,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让城市回归文明与自然相融的乐土。

景观的工作和植物有关,植物是有生命的,生命会自寻出路。一棵树会拼着命的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坚硬的石块和水泥有时候也阻挡不了小草从缝隙中长出。这些自然物种有着比人类更悠久的历史,我们不妨可以试着向它们学习,扎根脚下的土地,朝着有光的地方去。

 

mooool有感:在小编看来,不管未来地产还是高速发展,还是未来地产放慢速度,我们都需要站在城市或者地球生态这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景观行业,而不只是站在某个单一热门的角度。景观行业,往小了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往大了说,在改变我们的城市面貌,再往大了说,在改变我们的地球环境。人和动植物的栖息地,都与它息息相关,面对这样一个行业,可以说可发挥的空间很大,包含的维度也很广,我们不妨试着去突破以往对景观的狭隘理解,以新的视角去从新定义这个行业。

 

杨晓青 Xiaoqing Yang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景园建筑专业,大观景观工 作室主持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兼任聚隆设计易园大观(egda)设计总监。

杨晓青先生近些年的工作重心位于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与人文生活:在后工业化的杨浦滨江参与城市尺度的滨水区更新与景观重塑;在最具创新特质的上海市实验学校,结合教育改革开展一系列渐进式的校园更新和学习空间重构;在上海市郊城镇,探索社区公园与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乡村田园,通过丰收季年度活动的方式寻找城乡互动的更多可能性。 杨晓青先生倡导“度量世界之美”的设计哲学,强调设计师要善于观察周边世界和环境,勤于想象和提炼,最终通过技术将创意转化于项目实践。

 

 

留言

Comment

 

真蛋:做啥子方向景观都尽显卑微,如何提升景观的地位呢?如何提高设计费呢?现在有多少景观专业毕业后还留在景观行业的学生呢?留下的年轻人里有多少是不后悔且秃头却有奔头的呢?

runan离开地产不见得转作其它的就不难,一言难尽罢了。

雪落鹰飞我以前是交大园林专业毕业,现在是汽车外观数模师。人是靠自己找到出路的。

姓侯的Mike不论如何有探讨和观点才有未来。

WALKER资本浇筑下的景观早已经只是出奇出异的装饰。

Yoookee总结,除了做住宅,还可以做公建。

TZESUNYU离开了地产小圈子 但还是局限在大圈子。

夏陽.其实啥都能转,只是看钻哪个方向,不可能铺开求全。

 


审稿编辑  Ashley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