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al healing
自然疗愈
《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表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感到更加快乐,即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 20 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这就是引发人们共鸣的“公园 20 分钟效应”。
在公园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与生活之美,契合当前人们的需求。持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让不少的城市都实现了“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硬件条件,大家在日常忙碌之余,不妨到令人自在、放松的公园环境中走走,听风、见绿,感受自然的疗愈吧!
01
迪涅卡健康公园
K. Dineika Wellness Park;立陶宛
Vilnius Architecture Studio (Vas)
2015 年,一个新的公共空间——K. Dineika 健康公园开放,它就如同一颗独特的宝石,从城市的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
1925 年,在运动医学倡导者、前波兰共和国元首約瑟夫·畢蘇斯基私人医生 Eugenia Lewicka(1896-1931 年)的倡议下,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日光浴公园。1952 年,又在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卫生部的倡议下,建立了一个新型的预防性治疗机构——治疗性体育文化公园。治疗性体育文化的先驱、医生 Karolis Dineika 被任命为该公园的负责人。
现在,公园已被确定为一种文化资产,也是历史上的“太阳小径”、立陶宛德鲁斯基宁凯城市结构和景观的一部分。多位立陶宛知名建筑师(A. L. Dringelis, A. Mačiulis, V. Gabriūnas)都为公园的建成做出了贡献。
2012 年,16.17 公顷的公园重建项目准备就绪。设计团队——维尔纽斯建筑工作室(Vilnius architecture studio)对公园进行了规划,旨在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建造一个公园,不改变其原本的性质,并恢复公园独特的历史元素。设计师计划利用项目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体育训练设备,重塑过去其用作医疗功能的可能性。最终,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主动和被动娱乐以及康养疗愈的空间。
公园东部修建了一条带有健身器材的运动步道,设置了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区,并在Ratnyčia 溪流过境处的斜坡上方布置了休息区、瑜伽区、国际象棋区和露台。除此之外,各种花卉植物的布置丰富了公园宝贵的景观。
02
斯塔拉霍維采森林公园
Starachowice Town Forest Park;波兰
eM4 Pracownia Architektury Brataniec
斯塔拉霍維采当地一座荒废的城市森林公园被作为设计竞赛的主体,最终其荒废的空间得以振兴并重新投入使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庇护之地与活动场所。
公园场地条件十分复杂,包括地势低洼积水、多年失修、附近高速公路噪音侵扰以及缺乏内部连通性等问题。然而,这个位于城市中心的森林公园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设计以场地为导向,神秘的“Herkules”竖井和传统的铁矿开采展现了场地的工业遗产;森林、突出的岩石和铁泉等体现了这里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正是这些特殊的资源串联起了整个项目的结构,形成了以文化、工业、水流为主导的不同游览线路。
一座咖啡馆建在斜坡上, 整体呈现为一个粗糙明亮的块体,其层次丰富的混凝土结构与小径逐渐融入公园绿地之中。与之相对的是自然而平缓的花坛,沿着山谷中的溪流蜿蜒而上。咖啡馆的屋顶设有观景平台,可以凭高远望,欣赏风景。
该地区的地形激发了设计的灵感。陡峭的山坡保持原貌,山谷和山丘的蜿蜒处则被赋予了新的元素。过去,公园被切割成多条交通路线,现在又增加了一条新的道路——让人在公园内不同地形层次之间通行,铺设在树木与斜坡之间的道路,确保了不对树木造成任何伤害。此外,公园还增设了平台和观景台,供人们观赏森林公园。
设计以点状空间为基础,试图将干预影响降至最低,以满足当地居民和当地条件的需求,并由此划分了动静分区。在最低的花园部分,通过在斜坡上筑堤加强了隔音屏障,从而创造了一个更加安静的花园式区域;在森林部分则设置了更多的活动区,如滑梯或雪橇坡、绳索公园和天然游乐场,以及慢跑和溯溪体育活动路线。此外,公园内还有学习、生物观察、铁矿工业和文化游览路径,这些不同的功能设计将该区域变成了一个在大自然中进行学习和娱乐的特殊空间。
森林公园的大部分区域仍然属于大自然。天然雨水花园,无论是阴面还是阳面,都是自然保留的区域,它们没有经过任何改造;外来入侵的植物被清除,使场地回归了原本的自然状态。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简单地清理场地,并不会干扰宝贵的自然生物多样性结构。
公园振兴引入叙事性的景观,彰显了该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体现了当地社区对景观改造的切实理解。另一方面,让自然无法控制的地方成为自然法则的化身,改变了人们对“荒地”的看法,事实上,“荒地”也在发挥着无法估量的生态系统功能。
03Bad Lippspringe 森林公园
Forest Park in Bad Lippspringe;德国
SINAI
森林与空地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 Bad Lippspringe 当地历史悠久的疗养公园——新“库瓦尔德公园”(Kurwaldpark)的独特氛围结构。它由具有渗透性的古老森林、公园、以及绵延的草地组成。现有的茂密森林与一系列简单的空间景观交织在一起,将阳光、空气与活动空间引入森林,提供了感知和接触森林的不同方式,同时保留了森林本身的神秘气息。
温泉花园和公园森林被诠释为一个连贯的开放空间主题,最终形成了一个新型公园,不仅成了 Bad Lippspringe 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城市中心附近的森林区域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范本。公园作为当地居住区、历史疗养地和休闲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空间上,更在氛围上连接了周边区域,成为一条绿色、健康的纽带,并将这片森林重新定义为一个可全年使用的休闲治愈公园。
前奏:喷泉长廊
在保留现有中轴线的基础上,设计对现有的喷泉公园进行了现代诠释。两条道路轴线向北和向东延伸,延续了喷泉长廊的主题。
公园中心的历史水池经过扩建,增设了喷泉设施。水池广场通向两侧的长廊,长廊两旁是壮观的成荫古树,古树下设有座椅供人观景、休息。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植物的种植将更加简单和自然。在这些更自然的区域,与森林融为一体的多年生植物的比例正在增加;而在公园的核心区,一年生植物和灌木花卉的组合将营造四季交替变化的美丽景色。
新型公园:森林公园
公园的基本结构遵循森林区域历史上的方正布局,并在其基础上对公园内现有的道路进行了改进,同时增加了新的通道。
不同尺度的空地与现有的茂密森林交织在一起,相同的材料重复出现在公园的不同区域,将公园重新整合成了一个整体。它们将光线、空气和空间引入森林,同时又不破坏森林的神秘感和魔力。
生态与地形:空地
森林公园的特殊地形源于冰河时期的内陆沙丘,开辟的空地和森林边缘提供了多种栖息地。
沙丘连接处位于中心,通过疏伐树木形成的间隙宽达 30 米,连接着温泉浴场东面的入口区和西面历史悠久的日光浴区。新播种的草地和杂草丛生的灌木丰富了现有的林地植被。由 SINAI 设计的沙丘桥为小镇和北面的休闲森林之间增添了一条连接的纽带。
公园之窗:梅尔斯曼池塘
在竞赛期间,Manatee 池塘尚不可见,现在它们被重新整合,成为了核心的景观元素之一。部分原有的树木经过梳伐清理,形成了疏密有致的空间与柔和的景观轮廓,由此打开的林间草坪可供人野餐、嬉戏、沐浴阳光。
阳光洒向水面,凉风四溢,花香扑鼻,分散的灌木丛和树木进一步丰富了公园的外观,在这里,人们可以再次体验到轻松的感觉。池塘经过修复后,可以通过岸边的平台进入。在一个沙丘的顶峰上还开辟了一个座位区,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美景。
精灵与巨怪——游乐世界
游乐场中的所有元素都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并根据场地特点进行开发,真正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
走在公园中的一些特殊角落,人们可以发现各种栖居在森林中的奇幻生物:精灵与仙子、巨怪与恶魔,亦如游乐世界里天地间的众生。
04
阿宁格-乌尔纳河岸森林公园
The Arninge-Ullna Riparian Forest Park;瑞典
Topia landskapsarkitekter
阿宁格-乌尔纳河岸森林公园项目是 Täby 市新城区的一部分,它设想了一种新形式的街区公园,将生物保护与城市公园的功能相结合,将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
公园向公众开放了河岸的桤木林,同时也保护该地独特的生态质量。宽窄不一的木质人行道改善了森林的可达性,平台和栈桥则提供了乌尔纳湖的美景。
宽阔的人行道引导人们进入森林,而狭窄的人行道则是分支,让人们可以更具探索性地绕道进入绿地之中,感受自然的力量。本土树木和植物通过黄褐色栅格和木结构上精心切割的开口穿透设计,体现了项目的核心理念。
道路两侧装点着风化钢柱和标志,背光处镌刻着公园的生态信息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Tomas Tranströmer 以俳句形式对大自然的诗意描述。
01 K. Dineika Wellness Park
Read more about: Vilnius Architecture Studio (Vas)
02 Starachowice Town Forest Park
Read more about: eM4 Pracownia Architektury Brataniec
03 Forest Park in Bad Lippspringe
Read more about: SINAI
04 The Arninge-Ullna Riparian Forest Park
Read more about: Topia landskapsarkitekter
以上图片资料来自设计方/网页, 由mooool整理编辑,任何形式的转载或引用,请邮件联系我们mooool-serv@qq.com。
审稿编辑:SIM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