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ool摄影访谈专辑系列,将聚焦景观摄影行业,分享优秀的摄影团队,这期mooool专辑带来的是崔宏强建筑摄影工作室专访,欢迎更多优秀的摄影师跟我们分享经验和想法!

总策划:陈科君
编辑:陈科君、王兰芳

 

CUI HONGQIANG崔宏强 –   建筑摄影工作室

主持摄影师崔宏强,早年有八年计算机工程学习和从业经历。后曾就职于政府机关,在编国家公职人员。2012年开始,崔宏强开始涉足建筑景观摄影。2017年向政府组织人事部主动提交辞呈后,全职创立了摄影工作室。

 

崔宏强摄影工作室团队

 

 

专访内容:

Q:为什么会放弃“铁饭碗”而选择从事建筑景观摄影?

A:我的个人职业生涯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早期学习了多年的IT工程技术,后来回了老家之后,成为了一名政府编制内工作人员。但自己多年来对风景、建筑摄影的热爱一直未减。

当下的社会更加多元,体制内“大锅饭”、“铁饭碗”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墨守常规或许可以走完一条稳妥的道路,但是只有自己内心知道,建筑摄影才是我个人职业旅途的目的地。有时候静下来会觉得,浪费了太多时间,走了弯路。朋友说,没有白走的路,过早的就找到人生方向,不一定是件好事。

 

Q:您的作品直观看来较为严肃、冷静,这是否与您的从业经历有关?或者您本人并不这么认为。

A:我本来并没有察觉这个问题,但是通过观察对比同行摄影师的作品,的确如此。常言见字如人,我个人的工作习惯多倾向独立观察、细致处理。我甚至觉得严谨细致应该是我们这类职业摄影师必备的工作方式。

 

 

▼工作室部分项目展示(点击阅读更多)

 

 

Q:在下定决心从事建筑景观摄影后,您有没有采取过什么具体的行动去学习摄影或了解建筑、景观设计?

A:在辞职全职从事摄影之前,工作之余一直在以个人创作的形式拍摄风景和城市建筑。这个阶段积累了大量的摄影知识,并开办了几期摄影授课课程。这些都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选定了商业摄影方向之后,懂得了更好的理解设计对拍摄非常重要。学习设计书刊、线上设计课程、项目案例。每一次拍摄前与设计师的沟通、阅读设计师提供的项目设计文本。我们把每一次工作都当作了一次对建筑景观的观察和学习。

 

Q:您第一次拍摄的景观作品是什么?现在回头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A:对商业项目来说,是在2017年辞职之后,我承接了第一个商业景观项目拍摄,北京阳光城的一个示范区。现在看来,在对设计的表达、焦段的控制、广角尺度的把握上,有诸多不足。后来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们收获成长了很多。

 

Q:您的后期作品较趋于成熟,从写实转换为了意境传达,让人从图片中可以感受到设计师心里的意境,您认可我这一说法吗?

A:同意。一直希望在拍摄时能理解现场设计,更好的传达设计师的理念想法,通过把握瞬息万变的光影,记录和表现现场氛围,传达出设计师想表达的情绪,我认为这非常重要。

 

▼厦门龙湖景粼原著 / 山水比德

▼青岛融创红岛湾 / 阿普贝斯景观设计

 

Q:您这些年,有没有哪位摄影师或设计师给你带来了比较深的影响?

A:我一直关注一些同业摄影师,也了解很多设计领域的大师。相比于欧洲和国内,美国建筑和室内摄影发展非常先进,所以我关注了很多的美国的建筑摄影师。美国同行对光的把握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技术方法论,我一直深受其益。尤其是建筑内部,甚至是小型建筑外立面的的控光技术,国内同行鲜有掌握。用了两年多吸收消化了这类技术以后,根据中国特色的项目实际,进行了精简和优化,逐步形成了我们独有的一类操作技术手法。

即使在拍摄建筑景观这些仅依赖自然光的题材,我们也像静物摄影一样,严格控制光线,我们借鉴了静物布光和光轴的核心技术,深刻理解了建筑用光的原理,这些严谨的前期现场控制,都比只靠后期修图来的有效的多。

 

Q:有不少职业摄影师都在尝试艺术创作, 但仍然难以脱离商业气息,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A:作为委托拍摄,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图片的商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做一些艺术性的创作。如果可能,把这些都交付给客户选择。当然摄影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如果某张偏向艺术性的作品没有被客户选择,摄影师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作品留存。

摄影这个大门类本身属于艺术的范畴,我个人浅薄的认为,拍摄商业建筑景观也可以从人像艺术摄影领域借鉴很多。比如如何加入更合适的人物造型、色彩,来传达建筑与人的关系和尺度。在夜景中加入人像,借助外部人为光源避免虚影。当然这些艺术性的创作思路会耗费更多时间成本,这里仅作抛砖引玉。

 

▼青岛三盛国际海岸度假区

▼苏州芯城汇 / 德纳兰设计

 

Q: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技术提供的便捷性降低了摄影的门槛,除了自身机遇之外,您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

A: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逐步分化成为了大众摄影和高端商业摄影,加速了中低端商业摄影服务的离场。

一套完整的摄影项目,不仅仅是技术技巧就可以完成。包含很多非技术性工作,如人像摄影中的服装、化妆、道具置景工作。建筑和商品摄影项目中,大量的现场准备工作、堪景、观察思考。这些都是大众摄影爱好者甚至技术发烧友很难完成的。

行业需要我们这类专注于建筑景观的摄影师,来完成整个拍摄项目的过程。也只有专注和深耕这个方向,才能紧跟行业趋势,打通各项服务流程。

 

▼北京中铁诺德阅墅 / 北京优地联合

 

Q:常规提问,您如何看待国内景观摄影行业?

A:景观摄影,其实是近几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方向,过去更多的是传统的建筑外观和室内的拍摄。

其实景观的拍摄比建筑外观摄影有着更困难的一面,建筑外立面的方向性是很明确的,对光线的把握可以很好的控制、提前规划。但是景观中的设计是非常多样化的,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在现场留出更多的堪景准备时间。提前融入现场、更好的理解和去发现。

随着景观摄影师工作方式的进一步成熟、迭代,我相信景观摄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好摄影师。

 

Q:您未来的摄影方向是什么?

A:我工作室的题材只有三类,建筑、景观和室内摄影。除了更好的为设计师创作项目作品之外,我们也涉猎建筑景观和室内的广告用途作品拍摄。这类作品不仅要求对自然光的精确把握,一般还会涉及更复杂的人为光源控制。这类复杂的拍摄手法可以给客户呈现一份高质感、精致的建筑景观或室内空间平面影像。

 

▼潍坊银盛泰博观熙岸 / 笛东设计

 

 

随机提问:

Q:从业以来,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A:从业第一年,因为对各类项目环境经验不足,有些拍摄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有一次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单枪匹马拍摄了一个村域的景观,范围特别大,又没有任何合适的交通工具。后来仍然克服现场困难,顺利拍摄结案了。这些早期经历,都是我们宝贵的工作经验。

 

Q:方便说出一些您目前看来比较不满意的作品吗?哪些方面不满意?

A:对色彩的调整上应当克制,有些作品源于客户的要求,照片的色彩似乎有些偏向过度饱和。这是跟我个人风格不太符合的。我觉得过于艳丽饱和的色彩,让照片并不耐看。

 

Q:您寻求进步的方法有哪些?

A:进一步理解设计。每一套项目拍摄完成后,复盘多思考多总结。借助电影用光美学和影片视觉处理方式,进一步提升氛围和情绪的控制。多借鉴其他摄影门类的用光思路。

 

Q:除了摄影师,您觉得自己有哪些身份?或者说您怎样定义自己?

A:多年前,曾经一度以工程师/公务员/摄影师的“斜杠”自居,现在我只承认我的建筑摄影师身份,如果在此基础上细化,还希望能加上建筑摄影领域写作者、摄影普及讲师的标签。借助我的“写”和“说”,希望能更多的传播建筑景观文化、促进摄影同业交流。

 

 

 

感谢崔宏强建筑摄影工作室对本次采访的深度配合,欢迎更多业界同行约访!

 

更多 Read more about: 崔宏强建筑摄影工作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