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由 FLO 景观设计事务所 20 余年在景观设计实践积淀下思考和体会的文章,探讨了景观专业度不仅仅是美学表现,更是一种系统性的综合能力和长期价值的坚持。同时,文章阐述了景观设计在城市文化、自然哲学与社会心理层面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创意突破行业规范,拓展景观设计的公共认知与社会价值。景观不仅是空间的塑造,更承载着文化叙事与社会链接的功能。
文章分享:FLO 景观设计事务所
编辑发布:Maggie
原文
Original excerpt
2025.5.08 上海/FLO 景观设计
01 在当前经济承压、行业普遍下行的大环境中,景观设计师/事务所应该如何坚守专业立场,持续保持自身的专业度与设计价值?
我们以为,面对行业周期性调整与经济压力,保持专业度的关键在于对设计本质的回归与系统性能力的持续构建。所谓「专业」,并不单是美学层面的表现力,而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理性的问题判断力与长期主义的价值坚持。
更重要的是,在周期波动与外部不确定性面前,真正驱动一家公司持续前行的,是自身内在的强驱动力与对价值方向的坚定信念。只有在团队内部建立起稳定的设计理念、方法体系与判断标准,才能不随市场情绪摇摆,不被项目难度压垮,保持稳定而清晰的自我节奏。在复杂变化的现实中,专业不应该是被动应对,而是一种主动穿越的能力。用强的内驱力锚定方向,用系统能力推动实践,才能努力在不确定中创造确定。
▽FLO部分杂志登载作品 ©FLO
生命自有出处,形式遵循自然。
FLO的景观设计方法论源于「从自然出发」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我们始终认为,一切生命的生息皆依托于其内在基因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每一处场地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携带着它既存的基因与脉络。这些微妙却真实的存在,正是设计的起点。我们也常常会说,FLO的目标不是「施加」设计,而是「生长」设计,让空间逻辑从场地中自然衍生,使得每一次的干预都具有针对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另一个层面,我们则希望可以坚持「国际创新理念 + 国内落地精度」的专业优势。三位合伙人具有国际和国内的丰富实践经验,曾分别在如 Gustafson Porter和 Martha Schwartz等英国知名景观大师公司任职。在团队构成与项目方法上,我们将全球视野下的创新理念:诸如设计语言、参数化思维、可持续策略等,转化为在地化的技术表达与精细落地能力。这种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接,也是FLO一直以来的优势所在,是团队面对多变市场时仍能保持专业定力的根本。
在当下资源紧缩、项目周期压缩的现实中,FLO以系统性为核,围绕城市更新、商业办公、公共空间等关键词进一步深入探索,将设计推进为真正能为场地解决问题的「策划+整合」能力。我们相信,专业度的体现其实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以下是三个代表项目的分享:
成都华润万象城中心广场丨FLO X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成都万象城是一个集合了超级品类的商业综合体。四栋购物中心围合出一个巨大的5万平米标志性核心广场。设计团队在扎哈曲线的艺术性之上增加了丰富的场景质感,刻意地对景观设计元素进行策略性的「增噪」处理,从而加强公共空间的「摩擦力」。我们通过对铺装、植物、水景以及灯光等系统性的增噪设计理念应用,赋予了作为广场的公共空间更加放松的漫生活气息。
▽FLO作品:成都华润万象城中心广场改造 ©南西空间影像
合肥华润万象城屋面改造
商业景观屋面的打造始终是一道复杂的难题。本次更新,我们聚焦于室内外一体化的终端体验营造。荷自古便融于安徽的人文景观,设计以荷叶之形演化出「圆」的符号,运用叠加、交错等构法,映射荷在自然里的群落韵律,最终形成「荷生万象」的场景构思。荷叶的「圆」作为原型母题被重复提炼并应用于景观中,形成了鲜明而统一的空间叙事体系。
▽FLO作品:合肥成都万象城屋面改造 ©南西空间影像
华润义乌天地 丨FLO X KPF
义乌这座城市商业脉络独特而深远,景观所构想的「新市井」源于基地中轴线北端的八角井古迹。设计将「井」元素抽象为「八方市井」的母题,透过国际风情感的街区设计,为场所打造出强烈的文化认同印记与烟火气。义乌天地是一座跨时代的城市生活标杆,象征了世界义乌的迭代与更新。国际风貌与市井文化的韵味在这里形成跨时空对话,最终以东西方的“融合与共生”实现从空间到精神层面的城市生活复兴。
▽FLO作品:华润义乌天地 ©南西空间影像
02 景观设计师的创意边界,是否可以被重新拓展?我们是否能够在规范之外,生长出独特的想象?
这种「非典型」的创意拓展恰恰是景观设计师保持活力、建立独特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景观并不是封闭在制图软件和场地中的技术工艺,它始终与城市文化、自然哲学、社会心理等系统相互交织。也只有当设计师有意识地跳出传统专业边界,才能重新理解「空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FLO鼓励设计师拓展边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两年,我们尝试将景观设计的审美与价值输出延伸到生活方式领域,开设了多元载体「惊叹号景观」。它是以轻盈而有识别度的方式,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议题转译为大众可感知的语言。这是我们用更开放的方式,与不同圈层的观众建立连接,同时也在寻找设计之于日常生活的新的影响力路径。
▽惊叹号景观部分议题概览 ©惊叹号景观
当景观被重新定义为一种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思维方式时,它就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价值观。我们希望借此让更多人意识到:景观,并不只是外在环境的修饰,它与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心理感知、文化认同乃至社会公平,都息息相关。而景观设计师,也理应成为这种公共意识的组织者与未来关系的构建者。
关于「惊叹号景观」,它的诞生其实来自我们对「景观」这一词语的重新思考。在行业语境中,景观常常被狭隘理解为场地上的植物、铺装、与功能空间的组合。而我们相信,景观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显影——它关乎记忆、情感、生态、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是一种更广义的生活系统与精神结构。
点击可阅读相关文章
▽专题报道 – 高线公园:城市空中花园的背后 ©惊叹号景观
跳转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g6hdLc-_CJ9QJcJoMko1A
▽专题报道 – 城市记忆的织补术:煤仓庭院的复兴之路 ©惊叹号景观
跳转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AtZyeSqs-4P7DcdRBJrgw
▽专题报道 – Ginza Six屋顶花园:银座上空的江户残影 ©惊叹号景观
跳转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RGF12Q-1vP7d2dRO_–eg
▽专题报道 – Bloomsbury的文学景观 ©惊叹号景观
跳转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f3TIVQuUUvGF1XROwf6qg
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通过「惊叹号景观」打破行业的次语言,用更加开放、轻盈、通俗却不失深度的方式,去讲述景观设计背后的思维与价值。它不只是一种表达窗口,更是一次传播路径的实验:景观如何从专业领域走向公共意识?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起人与空间、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通路?只有当更多人真正理解景观的意义与贡献,它才能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被真正看见、理解并尊重。
这样的拓展不是为了创意而创意,而是建立在对景观本质的再思考之上——它可以是场所营造的艺术,也可以是文化叙事的载体,同时成为一种关于自然与生活的生活美学。真正有意义的创意拓展之一,是将设计从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过程。景观设计师不只是画图者,而应成为连接自然、人群与文化的复合角色。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并长期坚持探索,才能在这个时代形成独特的设计声量。
付凯 Fu kai
FLO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景观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实践导师,英国AA建筑联盟硕士。
付凯先生毕业于英国AA建筑联盟,并先后加入了Gustafson Porter和Martha Schwartz Partners与两位景观设计界的大师一起合作。在其20多年的设计实践中,他参与了多个国际获奖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与诺曼·福斯特和扎哈·哈迪德等顶级建筑公司合作。凭借多年经验的积累,他擅长将最前沿的设计手法有机结合于项目当中。
庄学砚 Zhuang Xueyan
FLO景观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惊叹号景观主理人,主持景观师,英国AA建筑联盟、谢菲尔德大学双硕士。
庄学砚先生拥有丰富的国际视野,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与英国AA建筑联盟获得双硕士学历并同时拥有景观建筑及规划的学术背景。他擅长于系统性设计,倡导利用体系学处理空间的组织与人地关系。在其近20年的国内外设计经验中,他专注于行业领域的持续创新,并从多元视角发掘每个项目的独特价值。
郭蕾 Guo Lei
FLO景观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景观师,上海同济大学硕士。
郭蕾女士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拥有近20年的景观和城市设计实践经验。她曾在伦敦BDP建筑事务所参与国际项目并作为景观项目负责人。她关注艺术设计领域,追求传统模式之外的个性化创意思考与解决方案,积极借鉴跨界艺术门类以拓宽景观设计思路与呈现。
审稿编辑:王琪-Maggie
0 Comments